印度外长苏杰生会晤了我们的王毅外长,开场白就对我们提了一个很为难的要求! 苏

观今言史啊 2025-08-19 10:21:31

印度外长苏杰生会晤了我们的王毅外长,开场白就对我们提了一个很为难的要求! 苏杰生强调,打击一切形式和表现的恐怖主义是印方的“另一项重要优先事项”,他期待双方就此交换意见。 印方期望通过讨论,推动印中建立一种“稳定合作、面向未来的关系”,声称这既符合双方利益,又能解决彼此关切。 这一表态看似聚焦反恐合作,实则暗含印度试图将中国对其反恐立场的支持作为双边关系正常化的政治筹码,甚至可能借反恐之名施压巴基斯坦,让中方陷入战略两难。   印度近年来频繁将反恐议题外交化,尤其希望中国在联合国等场合配合其立场。但问题在于,印方定义的“恐怖主义”常与巴基斯坦关联,而中巴作为全天候战略伙伴,在反恐领域有成熟合作机制。   若中国全盘接受印度诉求,不仅可能损害中巴互信,更可能被印度利用为孤立巴基斯坦的工具。   更值得玩味的是,苏杰生提出此要求的时机颇为微妙:一方面,印度刚在边境地区完成大规模基建,新增哨所40%,五年投入超200亿美元强化军事部署,实则将中国列为“头号战略对手”;   另一方面,印度又试图通过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争取中方支持,凸显其“对抗与合作并存”的矛盾策略。王毅的回应展现了战略定力。 他未直接反驳印方诉求,而是将话题引向更高维度:强调中印同为人口超10亿的发展中大国,应坚持“互为发展机遇、互不构成威胁”的定位,通过扩大合作积累积极因素,避免分歧升级为争端。   这种处理既坚持原则——明确双边关系不应被单方面预设条件绑架,又留有弹性空间:中方始终支持国际反恐合作,但主张遵循联合国宪章宗旨,反对将恐怖主义与特定国家、宗教挂钩。   印度对华政策的摇摆性有其历史根源。独立后的印度未彻底摆脱殖民时期的“势力范围”思维,长期以“南亚霸主”自居,近年更对尼泊尔、马尔代夫等国实施经济胁迫。   这种霸权逻辑与中方倡导的“亲诚惠容”周边外交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与南亚国家贸易额达2200亿美元,是印度在该地区贸易额的3倍,靠的是平等共赢而非施压。   值得肯定的是,苏杰生此次也释放了积极信号: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支持中方主办上合组织天津峰会,承诺通过对话维护边境和平。   这些表态与两个月前其“邻国不合作就得付出代价”的强硬论调相比,显露出务实调整。中印关系要真正突破“提条件”与“被为难”的循环,需回归三个基本面:超越零和博弈的认知陷阱。   印度前总理顾问库尔卡尼指出,中印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存在巨大协同空间,若将资源消耗于对抗,只会错失发展机遇;   管控第三方因素干扰。印方既批评美国“不可预测”,又参与美“印太战略”围堵中国,这种“骑墙”策略终将反噬自身战略自主性。   激活多边平台增量价值。双方在上合组织、金砖机制中已就推动“平等有序的多极化”达成共识,未来可聚焦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低敏感议题培育信任。   印度若真愿践行苏杰生所称“发展伙伴而非竞争对手”的定位,就当放下将反恐等议题武器化的旧习,毕竟中国对周边国家的真诚合作,从来不需要前提条件。 参考资料:王毅同印度外长苏杰生会谈 2025-08-19 05:29·央视新闻

0 阅读:604

猜你喜欢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