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旧衣漂洋过海变非洲爆款:爱心捐赠

语蓉聊武器 2025-08-19 10:17:17

中国人捐赠的旧衣服,配送到非洲后成啥样了,看完你还会捐吗 张阿姨把孙子穿小的三件羽绒服塞进小区回收箱时,特意拍了张照发家庭群,说 “这些衣服能给非洲孩子挡挡寒”。 她不知道的是,三个月后,其中一件印着小熊图案的羽绒服,正挂在加纳集市的铁丝架上,摊主用当地语言喊着 “三十西非法郎,最后一件”。 中国每年有超过 2600 万吨旧衣服被处理。 十年前,不少会送到甘肃、云南的山区,那会儿山里娃冬天缺厚衣服,志愿者翻山越岭送过去,能围上来一群孩子抢着试穿。 但这几年不一样了,农村日子好起来,旧衣服在国内没那么抢手了,回收商开始把目光投向非洲。 非洲的情况确实特殊。 在尼日利亚,一个普通工人月薪折合人民币不到一千五,一件新 T 恤要卖五十多,相当于一天工资。 二手衣服就不一样了,从中国运过去的旧 T 恤,摆摊卖十块钱一件,还能赚一半。 所以在拉各斯的二手市场,摊位挨着摊位,挂的全是印着中文、英文的旧衣服,买主蹲在地上挑,跟咱菜市场挑白菜似的。 中国旧衣服在非洲尤其 “吃香”。 不是因为质量多好,主要是尺码合身。 欧美国家的人普遍高大,他们的二手衣到了非洲,袖子能长出一截。 中国衣服版型更适合非洲人的身材,连内衣都是。 肯尼亚的商贩说,中国来的二手内衣最畅销,早上刚卸的货,中午就被抢光,有妇女一次买三件,说 “比新的贴身”。 但非洲这边不是都乐意。 去年卢旺达总统在演讲里举着一件中国旧衬衫说:“我们穿别人穿过的衣服,自己的工厂怎么活?” 这话不是没道理,二十年前,坦桑尼亚有七十多家纺织厂,现在只剩八家,工人从十万变成一万多。 他们想过加税限制进口,可美国说 “这是贸易保护”,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捐衣服的人也有怨言。 北京的小王去年捐了件限量版卫衣,后来在非洲朋友发的视频里看见了,那件印着乐队 logo 的卫衣,正被摊主按 “十五元一件” 叫卖。 他去找回收箱上的电话,对方说 “运输、消毒都要钱,不卖就得亏本”,小王气不过,说 “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扔了”。 卫生问题也摆上台面。 在贝宁的港口,经常能看到堆成小山的旧衣服,有些包装破了,露天堆着淋雨发霉。 当地医生说,每年雨季都有孩子因为穿了没洗干净的旧衣服,身上长疹子。 加纳更夸张,海滩上烂掉的旧衣服比沙子还多,渔民说 “鱼都绕着走”。 其实不止中国,欧美国家早就这么干了。 H&M 前几年搞 “旧衣回收换折扣”,说要 “环保循环”,结果瑞典记者跟踪了十件衣服,发现三件直接堆在非洲的垃圾场,还有两件新衣服被磨成了纤维。 品牌方说 “是合作商的错”,可那些烂在非洲的衣服,标签上还印着 H&M 的 logo。 现在小区里的回收箱悄悄变了。 有的写着 “有偿回收,一公斤八毛”,有的贴了张流程图,说明 “30% 捐赠,70% 出口”。 有老人觉得 “这不叫捐赠,叫做生意”,年轻人倒看得开,说 “只要衣服不浪费,管它是捐是卖”。 至于张阿姨,后来听邻居说她捐的羽绒服在非洲被卖掉了,她愣了愣,说 “只要那孩子穿得暖,花钱买的也没啥”。 只是下次再捐衣服时,她多了个心眼,把孙子的名字绣在了内衬上,念叨着 “万一能让我知道谁穿了呢”。 对此,有网友表示,捐的时候以为是纯公益,结果成了生意链,心里有点膈应。 还有网友说,自家孩子穿小的校服捐出去,转头在非洲集市视频里看到同款,标签价还不低,感觉善意被利用了。 也有人觉得不必较真:衣服能被穿就不算浪费,非洲人花小钱买到能穿的,回收商赚点辛苦钱,总比扔了强。 更多人担心卫生和当地产业:旧衣服不彻底消毒就运过去,坑人啊。 还有人提到,非洲本土纺织业被冲垮挺可惜,光送旧衣服不是长久事,帮他们建工厂才是真帮忙。 不少人建议透明化:回收箱该明说去向,是捐是卖写清楚,别让大家稀里糊涂献爱心。 那么你们怎么看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0 阅读:379
语蓉聊武器

语蓉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