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 从8月18日开始,对400多种钢铁、铝制品加征50%的高关税,连我们日常用的梯子、汽车零件都在名单上,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要知道这些产品原来的关税才25%,今年6月刚涨到50%,现在连带着相关产品也跟着遭殃。 更让人咋舌的是那个 “北美熔铸” 规定。想让产品免税?可以,但必须在北美地区完成关键生产步骤。这招明摆着是 “逼宫企业”,逼着它们把工厂搬回美国。可美国似乎忘了,北美地区的生产成本高得离谱。 就拿汽车制造业来说,美国工人组装一辆汽车,时薪能达到 35 美元。而墨西哥工人干同样的活,时薪只要 4 美元。这近 9 倍的差距,像一座大山压在企业头上。遵不遵守规定,成了摆在面前的 “生死抉择”。 从政治棋局来看,特朗普这步棋藏着 “选票算计”。美国的铁锈带地区,像印第安纳州、宾夕法尼亚州,传统支柱产业就是钢铁制造。这些地方的选民,一直是特朗普的 “铁杆票仓”。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土产业,既能稳住就业,又能讨好选民,为下次选举攒足资本。 再看全球贸易格局,美国近年来的 “单边倾向” 越来越明显。从对欧盟的钢铝产品加税,到跟亚洲国家的贸易摩擦,关税大棒挥得越来越勤。这次扩大征税范围,不过是 “故技重施”,想用强硬手段重塑贸易规则,让美国利益优先。 这种做法无疑是 “釜底抽薪”,严重冲击全球多边贸易体系。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被当成摆设,各国不得不跟着美国的节奏调整政策,原本稳定的国际经济秩序被搅得一团糟。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这简直是 “晴天霹雳”。很多企业的供应链分布在全球各地,比如在亚洲炼铝、在欧洲加工零件,最后到北美组装。现在 “北美熔铸” 规定一出来,整条产业链都得重构。要么花巨资把工厂搬到北美,要么承担高额关税,怎么选都得割肉。 就拿美国本土的汽车厂商来说,它们在墨西哥有大量工厂,就是看中当地的低成本。如今关税和新规双重夹击,要么把工厂迁回美国,承受人力成本暴涨;要么维持现状,让汽车售价飙升,失去市场竞争力。左右为难之下,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裁员收缩,引发 “连锁反应”。 钢铁和铝作为基础原材料,牵动着无数行业的神经。建筑行业需要钢筋铝材,家电行业离不开铝合金零件,就连新能源领域的风电设备、光伏支架也得靠它们。关税上涨直接导致原材料价格飙升,这些成本最后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美国消费者很快会发现,新买的梯子贵了三成,汽车维修换个零件也得多花不少钱。原本想保护本土产业,结果却让全民买单,这波操作堪称 “得不偿失”。 从长远来看,这招 “以邻为壑” 的政策,最终会反噬美国自身。全球供应链一旦重构,企业为了规避风险,可能会把工厂搬到成本更低、政策更稳定的地区,反而加速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而且,其他国家也不会坐视不理,大概率会出台反制措施,对美国的农产品、高科技产品加税,形成 “贸易互殴” 的局面。 当年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大豆、玉米等农产品出口暴跌,农场主损失惨重,最后政府不得不拿出巨额补贴救场。如今故态复萌,恐怕会重蹈覆辙,陷入补贴循环 的泥潭。 国际社会对特朗普的政策批评声不断。欧盟已经放出话来,要是美国执意加税,就对美国的威士忌、牛仔裤等产品加征报复性关税。亚洲一些国家也在酝酿反制措施,准备对美国的电子产品、医疗器械出手。一场新的贸易战,似乎正在酝酿。 说到底,这种 关门造车 的做法,违背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在互联互通的今天,靠关税壁垒保护自己,就像把自己关进笼子,看似安全,实则会失去与外界交流的机会,慢慢失去活力。 特朗普的这项政策,看似是为了美国利益,实则是 “短视之举”。短期内可能会讨好部分选民,但长期来看,只会让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形象受损,失去更多合作伙伴。当各国都开始筑起贸易壁垒,最终受伤的还是普通民众,毕竟谁也不想买啥都贵,用啥都难。
特朗普误判了中国,但是同样的中国很多人在误判特朗普,尤其是在美国媒体对特朗普的报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