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6年,秦朝刚灭亡,天下群雄并起,战国六国的名字又一个个冒了出来:楚国、赵国

养狗的一天 2025-08-18 21:54:00

前206年,秦朝刚灭亡,天下群雄并起,战国六国的名字又一个个冒了出来:楚国、赵国、魏国、齐国、韩国,甚至连燕国也有了“复国王”。但细看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别的国家基本都有本国王族站出来复国,唯独燕国,一个宗室后人都没影儿。那么真正的燕国人,去哪了? 这个问题其实早在秦灭燕时就已经有了答案。前226年,秦军攻破燕都蓟城,燕王喜一路被打到辽东。 到了前222年,秦军彻底拿下辽东,燕国灭亡。但和其他战国不同,燕不是被简单灭了,而是被“连根拔起”。 秦军攻城之后,直接焚毁蓟城宗庙宫殿,屠杀王室九族,并将燕地豪族两万户强制迁至关中,十余万平民征为骊山修陵苦役,不是暂时占领,是彻底抹掉痕迹 。 随后,燕国的贵族、宗室、联姻家族,一个不留。该杀的杀,该迁的迁。普通百姓也没好到哪去。能干活的拉去骊山修陵,家里有钱的搬到关中,留下来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流民。 史书里说,“地旷人稀”、“十去七八”。整个燕地被清空,成了“无主之地”。 燕国宗室并非字面灭绝,但其政治象征体系已被摧毁:史官被杀、典籍焚毁,连国号“郾”的真实写法都被遗忘,导致后人难以追溯合法继承人。 所以到了秦末起义的时候,其他战国还能从家族里翻出个“某某王孙”来号召人马,燕国却连个正儿八经的姓“姬”的都找不着。 这个时候,韩广登场了。他不是燕人,而是韩国宗亲,之前在秦国做个上谷郡小吏,因为乌桓搞事逃去赵国。 赵王武臣起兵后,派他去北方招兵。结果他一到燕地六郡,百姓几乎没怎么犹豫就推他当了燕王。 为什么这么快?因为这里几十年没“自己人”了。燕地本就地处贫瘠的农牧交错带,经秦摧残后加速“蛮夷化”,匈奴常年骚扰无人管,百姓只求生存保障。 韩广能讲赵话、带点兵,就够了。上任后,他任命臧荼为将军。臧荼倒是土生土长的燕地豪族,但他出身鲁国贵族,与燕王室无关,只是地方势力混出来的头头。 三年后,项羽开始分封诸侯。他不满意韩广管得太宽,就把他调去辽东,把臧荼扶上位,让他当“新燕王”。韩广不乐意,不愿搬家,结果臧荼直接带兵把他干掉了。 说白了,这场“换王”其实就是地头蛇和外来人之间的斗争。没人提燕国,也没人为韩广喊冤。 臧荼上台后,为了守住地盘,开始联合匈奴和乌桓,准备对抗刘邦。 可刘邦也不是吃素的,亲自带兵北上,只用了两个月就灭了他。灭完之后,刘邦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把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卢绾封为燕王。 卢绾是丰县人,和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关系好得不行。楚汉战争时他是太尉,打仗不多,但深得刘邦信任。 封他当王,是刘邦的“人情牌”,也是战略安排。为了防他太独立,刘邦还专门派了个非丰县集团的人林挚当燕相,算是“双保险”。 这个时候的“燕王”,已经完全和“燕国”无关了。名字还在,实质变了。燕地变成了刘邦的“兄弟封地”,表面抗匈,实则是个交情的延续。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刘邦临死前。卢绾突然被人告发,说他派人联络匈奴,还和陈豨等叛将勾连。 刘邦立刻派人调查,卢绾吓坏了,装病闭门不见,私下还说了句:“非刘氏而王者,独我与长沙耳……此皆吕后之计。”这话被人举报了 。 刘邦此时正全力翦除异姓王,卢绾的恐慌实为自保。刘邦病重,吕后掌权。卢绾知道自己是“异姓王”,又没血缘靠山,吕后早晚会动手。 于是他带着几千骑兵翻过长城,投奔匈奴,被匈奴封为“东胡卢王”。第二年,他病死草原,临终前还念叨着“常思复归”。 再往后,卢绾的孙子卢他在前144年投降汉朝,被封为亚谷侯。但这时候,“燕王”这个名号已经成为历史,没人再提“复国”。 回头看,战国六国里,楚国有项羽,赵国有赵歇,魏有魏咎,齐有田儋,韩国也有韩王成。 哪怕最后都失败了,起码都找到了本国王室带头。只有燕国,从头到尾,没一个宗室后人站出来说话。 不是不想复国,而是根本没机会。秦灭燕时摧毁了其文化根基,而韩广、臧荼的连续稳固统治更堵死了旧贵族拥立宗室的契机。 秦灭燕的时候,已经把所有后手都断了。杀宗室,毁都城,迁豪族,抓壮丁,连百姓都没剩几成。燕国不是亡了,是被从地球上“格式化”了。 所以后来无论是韩广、臧荼,还是卢绾,他们当上“燕王”,只是借了个壳,撑起一个空名。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养狗的一天

养狗的一天

喜欢狗狗的请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