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现在已经不是什么芯片,加税,逆差的问题了,现在美国就是一门心思想要强迫中国,参加对俄罗斯的围剿,一旦中国上当,等俄罗斯垮了,美国就可以举全西方之力对付中国了。 中美之间的博弈正悄然转向更复杂的地缘政治战场,当外界还在关注芯片断供和关税清单时,华盛顿的政客们早已将棋局推至新阶段,通过施压中国与俄罗斯、伊朗划清界限,试图瓦解新兴力量阵营。这场看似突兀的战略转向,实则暗含美国对全球权力格局失衡的深层焦虑。 贸易战初期,美国试图用技术封锁和关税壁垒遏制中国产业升级,2025年数据显示,美国对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加征关税幅度达34%-125%,覆盖商品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 但俄乌冲突的持续发酵,让美国找到了更锋利的筹码,2025年7月,特朗普政府公开威胁:若中国不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将对所有涉俄贸易商品加征500%关税,这种将经贸议题与地缘安全捆绑的操作,标志着博弈重心从经济领域向战略阵营划分偏移。 中国自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双边贸易额60%以上,这种能源合作既是经济互补的产物,也是打破美国能源霸权的关键,美国对此心知肚明——通过二级制裁切断中俄能源纽带,既能削弱俄罗斯经济命脉,又能迫使中国高价转向北美页岩油市场。 中国拒绝选边站的核心逻辑,在于维护战略转型的关键期,当前中国正推进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系统性工程,俄乌冲突客观上牵制了西方30%以上的战略资源,若此时与俄罗斯切割,不仅将失去地缘缓冲带,更可能触发连锁反应:北约势力东扩至亚太,台海局势骤然升温。 这种风险迫使中国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正如2025年外交部声明强调:“任何外部压力都动摇不了中国维护主权和发展利益的决心。” 美国的胁迫策略正遭遇越来越强的阻力,阿根廷作为传统盟友,在2025年对华贸易额逆势增长18%,拒绝参与对俄制裁,东盟国家更通过RCEP机制深化与华合作,2025年区域内贸易额突破1.2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比重升至35%。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试图通过孤立他国维持霸权的行为终将失败,当美国政客还在重复“修昔底德陷阱”的剧本时,中国正以“双循环”战略构筑护城河:对内通过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对外通过区域合作拓展战略纵深。
不用期待中美11月的贸易谈判了,世界各国应该清醒了,这就是两个大国的“双簧”!
【19评论】【19点赞】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出口产品只收人民币结算,国家之间贸易,本来就应该以贸易顺差国货币结算,这是基本价值规律常识,如果决心实行了,即可完胜一切争端,迅速结束美元霸权,实现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