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实业家胡厥文组织同业在沪南建起临时工厂,日夜赶制手榴弹、地雷

古凌国际 2025-08-18 15:02:36

淞沪抗战爆发后,上海实业家胡厥文组织同业在沪南建起临时工厂,日夜赶制手榴弹、地雷、穿甲弹等武器,支持抗战。 胡厥文1895年出生在上海嘉定,从小接触传统教育,1913年考入北京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1918年毕业后回上海投身工业。 他先在汉阳铁工厂从学徒做起,学到车钳刨等技能,然后1921年创办上海新民机器厂,生产纺织机械和五金工具,逐步扩大规模。 之后又建合作五金公司和长城机制砖瓦公司,涉及砖瓦生产等领域。1927年,胡厥文担任上海市机器五金工会理事长,推动行业整合,企业数量增加,产品出口周边省份。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胡厥文转向国防需求,走访军方机构,建议改进军用设备生产。他的企业转向试制弹药部件,巩固实业救国路径,雇佣数百工人,支持工业发展。 这些经历让他认识到工业对国防的重要性,逐步从单纯办厂转向更广的救国行动。 淞沪抗战爆发于1932年1月28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胡厥文发动上海机器同业公会成员,组织几十家企业拆迁机器到沪南建立临时工厂,赶制手榴弹、地雷、穿甲弹等武器,直接支援前线部队。 他与黄炎培合作,通过中华职教社等组织,动员全市工商界征募军需品。工厂分成两班轮流生产,输出大批军火,足够装备多个师。 胡厥文还组织了40名翻砂工人支援上海兵工厂,浇铸炮弹部件,提高产量。整个过程持续数周,民营工厂生产军火占后方三分之一,直接援助部队阻击敌军。 他的行动推动民族工业转向军需,保护工业基础不被破坏。这些贡献让工商界在抗战中发挥关键作用,避免了单纯依赖官方兵工厂的局限。 胡厥文蓄须记国耻,从1932年起保留胡须,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剃掉,延续13年。这段时间,他目睹社会混乱,加强通过工业振兴国家的信念。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胡厥文组织江浙沪宁爱国民族工业家内迁,转移设备到内地,如武汉,继续制造军需品。 联络其他企业家,协调资源分配,工厂扩展到多个省份,生产步枪部件和弹药箱,支持前方作战。 在抗战胜利前夕,胡厥文接触共产党人,如周恩来和董必武,逐步摆脱实业救国的幻想,投身民主革命。重庆谈判期间,他参与各界讨论,推动和平民主。 抗战胜利后,胡厥文与黄炎培、章乃器、施复亮、孙起孟等发起民主建国会,团结爱国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推动民主建国。 1945年12月16日,民建在重庆成立,胡厥文担任常务理事。这些后续发展让他从实业家转向政治参与,影响了新中国工业恢复。 战后,胡厥文参与工业重建,工厂重新生产民用机械,推动经济恢复。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中国民主建国会主席,继续致力于工业发展和统战工作。 建国后,民建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胡厥文推动会员参与一五计划,恢复民营工业。晚年,他强调知识分子在工业中的重要性,鼓励技术创新。 胡厥文居住在上海和北京,偶尔回顾旧企业,观察工业进步。1989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遗体安葬在北京八宝山公墓。

0 阅读:9
古凌国际

古凌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