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兴亡录】第86章 李昂平定李同捷叛乱,牛李党争白热化 李昂生于宫廷深院,其父李恒荒废朝政、沉溺享乐,对皇子教育更是漠不关心。尽管身处锦衣玉食的环境,年轻的李昂却始终严于律己。他生性简朴,厌恶奢靡之风,目睹父兄两代王公贵族的腐化生活,内心充满反感。登基后立即着手整顿宫廷奢靡之风,大力推行节俭制度,选拔贤能之士,整顿吏治,虚心接受谏言,重视农业生产,体恤百姓疾苦。在李昂的治理下,帝国逐渐摆脱了穆、敬二帝时期的混乱局面。 李昂刚坐上龙椅那会儿,帝国乱得跟一锅粥似的。李同捷那家伙在河北一带闹腾起来,仗着藩镇的兵权,想自立门户。这小子可不是省油的灯,手底下兵强马壮,朝廷里那些老油条们一个个缩头缩脑,生怕惹火上身。李昂呢?他二话不说,直接调兵遣将,派了心腹大将去平乱。你看,他这人做事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叛乱闹了快两年,李同捷折腾得河北民不聊生,庄稼都荒废了。 【大唐帝国兴亡录】第86章 李昂平定李同捷叛乱,牛李党争白热化 李昂一边打仗,一边还惦记着老百姓,下令减免赋税,开仓放粮。结果呢?叛军内部先乱了套,几个将领觉得跟着李同捷没出路,偷偷倒戈。李昂趁机收网,把李同捷给逮了,押回长安咔嚓一刀。叛乱是平了,河北百姓总算喘了口气,大伙儿都说李昂是个明君,比他那不靠谱的爹强多了。 但平叛的功劳还没捂热乎,朝廷里就炸开了锅。牛李党争这玩意儿,早前就埋下了根,到了李昂这儿,直接烧成了大火。牛僧孺和李德裕这两拨人,一个主张温和改革,一个嚷嚷着强硬手段,整天在朝堂上吵得面红耳赤。李昂想当和事佬,可他那套节俭治国的法子,反倒成了导火索。牛党的人觉得李昂太软,连个奢靡风气都管不住;李党的人又骂他偏心,提拔的“贤能之士”全是牛僧孺的跟班。李昂夹在中间,左右不是人。 他搞的那个整顿吏治,初衷是好的,可执行起来全变味了。底下官员们阳奉阴违,该贪的照贪,该懒的照懒。李昂呢?光顾着虚心纳谏,却忘了这帮谏官里,一大半是党争的棋子。牛李两派斗得越凶,朝廷就越乱,连平叛后的善后工作都拖拖拉拉,河北百姓刚缓过劲,又得应付新加的税赋。 我得说句实话,李昂这皇帝当得有点拧巴。他个人品德没得挑,简朴自律,体恤民情,这些全是闪光点。可政治手腕太嫩了,光靠道德感化,哪镇得住大唐这烂摊子?牛李党争为啥白热化?说白了,李昂没看清根子在哪。党争不是一天冒出来的,是几十年积弊的爆发。他爹李恒荒废朝政那会儿,藩镇和宦官就埋下了祸根,李昂倒好,只顾着整顿宫廷奢靡,却忽略了权力斗争的本质。 选拔贤能?听着高大上,可实际呢?他选的“贤士”全是党争的工具人,牛党李党轮流坐庄,真正有才的寒门子弟照样靠边站。整顿吏治更是个笑话,地方官员照旧欺上瞒下,百姓的疾苦报告送到长安,半道就被党争派系截胡了。李昂还老觉得虚心纳谏能解决问题,结果谏言堆成山,全是互相攻讦的废话。帝国表面上是稳住了,可里头早被蛀空了。牛李党争这么一闹,朝廷精力全耗在内斗上,李同捷叛乱的教训白吃了,河北藩镇还是老样子,随时可能再反。 李昂的治理,说白了就是个漂亮的壳子。节俭制度推行下去,宫廷里是少了几场宴会,可高官显贵们的私宅照样金碧辉煌,李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重视农业生产?口号喊得响,真到灾年,赈灾粮款被党争派系层层克扣,落到百姓碗里的只剩馊米。 体恤疾苦听着感人,可李昂深居宫中,哪知道民间实情?报告全是粉饰太平。最讽刺的是,他费劲巴拉地平了李同捷叛乱,却让牛李党争钻了空子,越斗越凶。等他晚年那阵子,朝廷几乎瘫痪,什么改革都推不动。帝国是暂时稳住了,可隐患一点没少,后来牛李两派斗到鱼死网破,大唐加速滑向末路。李昂这人啊,心是好的,手是笨的。光有理想不够,还得有铁腕,可惜他缺的就是这个。 #文宗李昂# #唐之昂# #唐朝衰落# #唐朝大事记#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649年,李世民病危。太子李治一把搂住武则天道:“与其喊你为母,不如喊你为妻,”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