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当年被卖给美国时,俄美两国都让住在阿拉斯加的俄族人自由选择去留,不想留在阿拉斯加的,免费派船送他们回远东,最终有人选择留在阿拉斯加,有人选择回远东。 沙俄为啥要把阿拉斯加卖了?说白了就是“穷得叮当响”。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打完,俄国国库直接空了,欠了8亿卢布的债。 阿拉斯加这块地呢?本来是靠打海豹、海獭卖皮毛赚钱的,结果俄国人杀得太狠,动物都快绝种了。 驻军每年要花15万卢布,可当地俄国人最多的时候才1000人,根本赚不回本钱。 更要命的是,英国海军天天在阿拉斯加附近转悠,沙皇怕哪天英国人直接抢了去。 这时候美国国务卿西华德跳出来说要买,虽然美国国内骂声一片,但俄国大使偷偷给国会议员塞了16.5万美元“好处费”,交易硬是给促成了。 沙皇拿到钱后乐了:“既甩了包袱,又给英国添堵,值!” 合同里写了,阿拉斯加的俄族人有三年时间决定“留下还是跑路”。1868年到1870年,俄国派了三艘船来回跑,单程要坐20天船,穿过白令海峡的冰碴子。 最后大概270人选了回老家,他们带着东正教圣像、西伯利亚桦木家具和猎枪上了船。 剩下730人决定留下。他们有的是和当地原住民通婚的混血家庭,有的是觉得“这儿渔业资源好,能赚钱”的务实派。 在锡特卡,俄裔建了北美最老的东正教教堂,到现在还用古斯拉夫语念经;在科迪亚克岛,他们把俄式渔网和原住民捕鲸技术混在一起,搞出了独特的捕鱼法。 沙俄可能做梦都没想到,这地儿后来成了“聚宝盆”。1896年,育空河那边发现金矿,成千上万的人涌进来淘金,阿拉斯加从“鸟不拉屎”变成了“钱堆成山”。 二战时,它是打日本的基地;冷战时,成了盯着苏联的雷达站;现在北极航线热闹了,它又是美国的重要据点。 1959年阿拉斯加正式成了美国第49个州,地下埋着15亿吨石油、1万亿立方天然气,光渔业每年就能赚50亿美元。 回远东的俄族人呢?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建了个“阿拉斯加村”,房子盖得和阿拉斯加一样,还养驯鹿。 只是他们的后代看新闻里,阿拉斯加的极光照亮美国空军基地时,可能会嘀咕:“当年要是没走,现在是不是也能分点油钱?” 现在看这事儿,最打动我的不是国家怎么算计,而是普通人怎么在乱局里找活路。 留下的俄族人,用一代人时间把冻土变成了家;跑路的,在远东继续过跨太平洋的日子。他们没纠结“对还是错”,只想着“怎么把日子过好”。 对咱来说,阿拉斯加的故事就像面镜子:国家决策可能因为利益变来变去,但人和土地的感情,能在时间里长出独特的文化。 就像现在阿拉斯加的俄裔后代,早不纠结“我到底算哪国人”了,而是该种菜种菜,该捕鱼捕鱼——毕竟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吵出来的。 或许,这就是历史最酷的地方:它不评判选择,只记录选择背后的勇气和聪明劲儿。而阿拉斯加的极光,还会继续照着那些在风雪里往前奔的人,不管他们从哪儿来。
日本投降诏书原文写的是“对米・英・支・蘇四国接受公告”,这里的“支”代表中国。。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