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结束,特朗普返回华盛顿,临走前收回威胁,普京对他称呼变了 8月15日深夜,特

养狗的一天 2025-08-16 19:52:28

行程结束,特朗普返回华盛顿,临走前收回威胁,普京对他称呼变了 8月15日深夜,特朗普结束了在阿拉斯加的行程,登上专机返回华盛顿。 离开前,他没有再提此前反复强调的“最后通牒”,也没有宣布任何制裁升级,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们谈了很多,我要回华盛顿了。” 这句话看似平淡,却透露出一种明显的收缩。几天前还摆出强硬姿态的特朗普,在面对普京时,悄悄收起了锋芒。 会谈之前,白宫高层频频放风,说美国已经准备好对俄罗斯进行“新一轮打击”,甚至不排除在能源和金融领域展开精准制裁。 五角大楼也配合不断升温,B-2战略轰炸机与四架F-22战斗机在阿拉斯加上空编队飞行,地面陈列的F-22隐形战机刻意摆出威慑姿态。 一切都像是在为特朗普的“压迫式外交”造势。但随着普京出现在镜头前,事情的走向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普京并未携带鲜花或播放历史视频,而是在联合记者会上以地理邻近性为切入点,称“俄美仅隔4公里海洋,是近邻”,并强调双方应避免战争语言。 这是普京首次在公开场合用“邻居”这一中性地理概念称呼美国总统,既非“对手”,亦非“敌人。 会议结束后,特朗普没有宣布任何对俄新制裁,反而承诺在未来两到三周内“评估现有政策”,这意味着短期内不会有新的制裁落地。 普京方面虽未做出停火承诺,但同意“推动结束冲突”,并支持“乌克兰的安全必须得到保障”;关于国际观察员进入前线一事,俄方未提及具体安排。 这场会谈表面上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但双方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特朗普需要一个外交成果,用来回应国内的质疑。 尤其是在大选前夕,他更需要向选民展示“我能搞定普京”。他也需要向北约盟友证明,美国仍然是领导者,同时兼顾对内的军工集团利益。 而普京则借此机会打破了“被孤立”的形象,向国内证明俄罗斯仍有话语权,还顺势邀请特朗普下次访问莫斯科。 不过,这场会谈的缺席者同样引人注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第一时间发表声明,态度冷淡。 他强调,任何有关乌克兰的决定都必须有乌克兰参与,领土完整不容谈判。 德国总理默茨虽未直接发言,但德法联合声明提出:要求乌克兰直接参与谈判、停火优先于领土问题、不承认俄占区合法性。 法国总统马克龙则强调,欧洲不会接受任何“以领土交换和平”的做法。欧洲的担忧很明确,他们担心美国会和俄罗斯搞“私下交易”,牺牲乌克兰的部分利益,换取表面上的和平。 这场会谈的背景,也让人不得不关注战场的现实。就在峰会前几天,俄军在乌东地区推进了10公里,尤其是在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取得关键进展。 而乌方在该地区的防线已经岌岌可危,这种战场上的被动,也让乌方在外交上越发焦虑。 泽连斯基在会谈前紧急与德国、法国、英国领导人进行视频连线,试图通过联合施压影响美俄会谈的走向,但从结果来看,效果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会谈结束后,国际金融市场迅速作出反应。布伦特原油价格跌至66.43美元每桶,这是一个月以来的最低点。 市场的解读很直接:至少短期内,美俄之间不会发生剧烈冲突。但另一方面,这种“暂缓升级”的信号也让市场保持高度警惕。 因为没有协议,也没有停火,只要战场局势再度恶化,市场随时可能反弹。 特朗普选择在这时候收回威胁,是出于现实考虑。他清楚,美国已经难以承受一场全面升级的对抗。 国内经济放缓,通胀压力不减,选情胶着,任何加剧外部冲突的行为,都可能反噬自身。而普京则通过地理叙事和历史关联制造缓和氛围,暗示俄罗斯仍能在大国间周旋。 但和平并不意味着善意,外交的柔化掩盖不了现实的对立。特朗普虽然回到了华盛顿,但他无法回避乌克兰的质问,也无法回避欧洲盟友的警惕。 普京虽然回到了莫斯科,但战场局势依旧胶着,西方制裁没有缓解,国内经济也在承压。所有矛盾仍在,所有风险仍在,所谓的“降温”,更像是一种暂时的喘息。 这场阿拉斯加会谈,既不是新的起点,也不是旧局的终结。表面上的“外交回暖”,实则是一次“现实主义的妥协”。 双方都在为下一阶段的博弈争取时间和空间。特朗普临走前没有胜利的姿态,普京的称呼也不是认输的信号。这一切,都是在为下一场更复杂、更隐蔽的较量埋下伏笔。

0 阅读:728

猜你喜欢

养狗的一天

养狗的一天

喜欢狗狗的请关注我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