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话剧《宝岛一村》导演赖声川在北京观众分享会上,因观众质问"为何启用吸毒艺人屈中恒",以"问题没什么好谈的"冷处理后愤然离场,引发全网热议。这一事件不仅将涉毒艺人复出问题推至舆论焦点,更让公众对艺术创作的道德边界产生深刻反思。 屈中恒2006年因吸毒被台湾警方查处,尽管完成勒戒并公开道歉,但大陆观众始终难以接受其复出。值得注意的是,同剧主演文章(曾因出轨遭抵制)全程回避话题,更让网友嘲讽剧组"吸毒出轨全收"。现场观众直言:"花在毒品上的每一分钱,都是打在缉毒警察身上的子弹!"云南网曾以真实案例揭示,缉毒警的牺牲与吸毒者"轻松复出"形成残酷对比。 尽管《禁毒法》规定戒毒人员就业不受歧视,但公众人物的社会示范效应使其难以享有"普通人的权利"。对比好莱坞对劣迹艺人的分级管理,我国既无科学评估体系,也无明确复出标准,导致"一刀切封杀"与"变相复出"并存。有网友翻出旧闻:某网剧因配角酒驾被下架,而涉毒性质更严重的屈中恒却能登台,行业双标可见一斑。 艺术傲慢:回避态度加剧信任危机 赖声川团队以"角色传承"解释用人选择,称该剧坚持17年原班人马。但公众质疑:当普通吸毒者需三年社区戒毒,明星是否该承担更长道德考察期?更令人不满的是,面对追问,赖声川先是转移话题谈"短视频冲击传统艺术",被打断后直接离场,甚至被曝要求工作人员"找出提问者"。这种傲慢态度,让网友翻出其2019年"艺术要对社会负责"的采访,辛辣评论:"原来负责的前提是'不碰我的利益?" 戏剧评论人张敞指出:"艺术可以展现反派,但不等于让违法者以'艺术家'身份公开露面。"梅兰芳拒绝为日军演出、常香玉义演筹款的历史,与当下形成鲜明对照。公众愤怒的从来不是"不给机会",而是"对底线的践踏"。当缉毒警察家属在评论区写下"我丈夫的名字刻在墓碑上,他的名字却出现在节目单上",我们不得不思考:艺术创作是否该为道德瑕疵让路? 此次事件暴露的不仅是个体选择问题,更是整个演艺行业的价值迷失。当"艺术自由"遭遇"道德审判",当法律边界与公众情感产生裂痕,或许真正的答案藏在最朴素的诉求里——我们愿意为好艺术买单,但绝不该为"带病"的舞台付费。因为有些底线,一旦跨越,就再难被原谅。
近日,话剧《宝岛一村》导演赖声川在北京观众分享会上,因观众质问"为何启用吸毒艺人
以亦评娱乐
2025-08-16 07:21: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