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李玫瑾曾说一段非常清醒的话: “与人聊天,少说自己的孩子。 如果孩子表现不好,通过你的嘴说出去了,孩子有可能会越来越不好; 如果孩子表现好,经过你的嘴说出去了,可能孩子以后会没有你说的好。” 小区楼下的张阿姨总爱在广场舞休息时念叨孙子。"我们家小宝这次考试又是倒数,笨得像头猪","这孩子吃饭墨迹,看个动画片能坐一下午,一点不像我家儿子小时候"。每次说这些话,小宝就在旁边玩滑板车,头埋得低低的,有次张阿姨越说越气,伸手拍了下孩子后背,小宝突然把滑板车一摔,哭着喊"我就是笨,你别再说了"。 后来听说小宝在学校总被同学起外号,老师反映他上课总走神,作业本上的字歪歪扭扭。张阿姨更急了,见人就叹气"这孩子没救了",可越说,小宝的成绩越往下滑。有次我在电梯里碰到他们,小宝手里攥着张及格的数学卷,张阿姨接过来看都没看就对我笑"瞎猫碰上死耗子,蒙对几道题罢了",孩子的肩膀一下子就垮了下去。 楼上的林姐刚好相反。她女儿钢琴弹得好,拿过市里的奖,林姐逢人就夸"我们家朵朵有天赋,老师说她是块好料子"。起初孩子挺得意,练琴也积极,可后来慢慢变了。有次钢琴比赛没拿到名次,朵朵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哭,林姐推门进去说"你平时弹那么好,怎么一比赛就掉链子",孩子突然吼道"我早就不想弹了,是你天天跟别人说我弹得好"。 这些场景总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我妈总爱在亲戚面前说"我们家丫头嘴笨,不爱说话",久而久之我真成了聚会时最安静的那个,明明有想法也不敢说。直到有次老师当着全班表扬我作文写得好,我回家兴奋地告诉妈妈,她却在电话里跟姥姥说"瞎写的,哪有那么好",那天我把作文本藏在枕头下,再也没主动跟她提过写作的事。 其实孩子就像株幼苗,父母的嘴就是培土的工具。你总说他长得歪,他就真的会往歪里长;你总把他的枝芽夸得天花乱坠,反而容易让他在吹捧里失去扎根的力气。外人的评价本就带着客套或偏见,父母把这些话当成标尺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信以为真。 真正的爱该是把目光收回来,放在孩子本身。他做得好时,告诉他"你这次努力了,妈妈看到了";他做得不好时,陪着他说"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少在外面议论他的长短,多在私下里给他温暖的支撑。孩子的成长需要空间,那些不必要的评价,就像多余的藤蔓,只会缠绕着他们,让他们走得更累。 毕竟,孩子是为自己活的,不是为父母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也不是为那些用来炫耀的夸奖。父母闭上炫耀或抱怨的嘴,孩子才能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两个孩子真的很难端平一碗水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