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国民党高级将领范石生救了南昌起义仅剩的八百人,朱老总晚年仍对这位老友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8-15 18:18:32

1927年,国民党高级将领范石生救了南昌起义仅剩的八百人,朱老总晚年仍对这位老友念念不忘。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范石生:心存正义 功在国家;中国新闻网——范石生与井冈山会师:没他朱德部队“很可能打光”) 朱德在革命历程中多次提起,1927年南昌起义军遭遇困境时,范石生给予的援助堪称最无私的帮助。 正是这次关键支援,才使得起义军得以保存力量奔赴井冈山。 范石生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军军长,而这段援助情谊源于两人长达十余年的生死之交。 1927年秋,南昌起义部队在三河坝战役后撤往赣南山区。 部队行至江西崇义县上堡时,仅存八百余人,衣衫褴褛且伤病交加。 据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记载,当时起义军面临无弹药、无冬装、无药品的绝境,朱德焦虑万分。 转折点发生在他看到范石生部驻扎湖南梆州的消息。 通过地下党员韦伯萃传递消息后,范石生亲自致信邀请洽谈合作。 朱德率代表至汝城谈判时提出三条铁则:队伍编制独立、随时撤离自由、党组织不受干预。 令随行人员惊讶的是,范石生当场全盘接受。 起义军随即整编为第十六军140团,朱德化名王楷任副师长兼团长。 最令人动容的是物资交接场景:范石生特批十万发子弹、数百支步枪、轻重机枪六挺,甚至要求军需处"连夜赶制冬装被服"。 要知道按国民政府《陆军补给条例》,这些装备足够装备两个整编团。 军需处长唐凤翥记录道:"军座对弹药向来严控,此次却如数拨付,足见待朱司令情谊之厚。" 范石生办公室至今保存着1927年11月的物资调拨单,上面清楚列出"棉衣八百件、军毯五百条"等数据。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蒋介石严令逮捕朱德的电报传来时,范石生秘密派人送信告知危险,还特批三万元银元作路费。 中共党史出版社《井冈山斗争口述史料》中,老红军李奇中回忆:"当时用竹杠挑着银元转移,每个战士分到五块银元,这在1928年够农家半年开销。" 临别那日突降暴雨,参谋长建议围剿,范石生却转身离开,后来仅以"朱部叛逃"四字上报了事。 这段生死相助的根源要追溯到1909年云南讲武堂。 云南省档案馆藏《讲武堂同学录》显示,朱德与范石生同期入选特别班。 1911年重九起义时,两人共同攻打云贵总督府。 《范石生日记》记载:"玉阶(朱德字)冲锋在前,石生为之掩护射击"。 但1922年朱德赴欧留学后,两人走上不同道路:范石生参加北伐,1923年受孙中山委任为陆军上将。 可是1927年蒋介石清党时,范石生曾在军官会议怒斥:"背弃三大政策者,与革命精神相悖!" 此番言论埋下日后祸根。 1929年蒋介石将十六军缩编为51师,范石生从中将师长降为少将参议。 心灰意冷的他于1932年回昆明行医。 在文庙直街挂牌的"石生医馆"义诊施药,当地老人回忆:"范大夫见贫苦人就垫药费,常说'治病不分贵贱'"。 1936年宋美龄曾派人赠送飞机方便出诊,却被婉拒道:"飞行员月薪两百大洋,我看病收费两角,养不起呀。" 1939年3月28日的《云南日报》第三版角落登着:"医师范石生遇刺身亡"。 历史总充满遗憾的巧合。 刺客竟是昔日同窗杨蓁之子。 当周恩来得知消息时扼腕痛惜,特嘱中共云南工委照顾范氏遗属。 这位在滇军史料中位列"五将八柱"的上将,最终以青囊济世的方式走完人生。 朱德1962年参观南昌起义纪念馆时驻足良久,指着范石生的照片对身边人说:"这位云南老弟,给了革命最温暖的冬衣。"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50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

雕塑艺术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