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盯着阿拉斯加,美俄准备握一次手;另一只手里,以色列把刀已经落下。 安全内阁刚批完新计划:从加沙北部继续压下去,接管加沙城,再把战线推到中部。内塔尼亚胡的说法很体面——“最快结束战争的方式”。体面背后是清晰的工序表:先给两个月让居民向南疏散,再围困三个月,最后两个月清剿中部。听上去像施工进度表,却是两百多万人口的生死表。 有人说,比起“全境占领”,这回只拿北部和中部,算一种“收敛”。可对加沙人来说,区别只是从无处可逃变成逃无可去。人道局势本就奄奄一息,再压一次,连统计死亡的纸都不够用。把“反恐”按在话筒上,把“灭国”藏在脚步里——这才是计划的真形状。 国际场面话没有停。西方多国酝酿在下届联大承认巴勒斯坦国,二十多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连番谴责。以色列的反应仍旧老练:指责可以听,路线不会改。没有制裁、没有硬性干预,舆论只剩背景噪音。内塔尼亚胡吃过的风浪多了,舆论风暴不过是配餐,不是主菜。 局势并非全无变量,关键卡在两处。第一处在华盛顿。只要美国真想踩刹车,耶路撒冷脚下就不会只有油门。特朗普怎么判定“盟友的边界”,决定着这场推进的节奏与力度。第二处在战场。哈马斯要是瞬间塌方,以军的时间表就能照章执行;抵抗若拖成泥潭,伤亡和压力迟早倒灌回以色列内阁会议室。内塔尼亚胡会算账,但战争也会算账。 别忘了市场这支温度计。一旦围困拉长,能源溢价、保险费率、航运通道都会替加沙发声。当政治不愿意听,价格会逼你听。到那一步,所谓“快速结束战争”,只会变成“快速结束耐心”。 镜头切到叙利亚,画面同样刺眼。未经证实的消息传出:叙方高级官员上月赴莫斯科,寻求在戈兰高地叙境一侧部署俄军,目的很直接——稳住边界,修复与俄关系。若此事属实,等于沙拉(朱拉尼)向俄罗斯递了钥匙,叙境内其他俄方驻点也有了名分。对大马士革而言,自己扛不住,就把“外援”请回去;对莫斯科而言,这是把叙利亚重新纳入棋盘的入口。 问题是,普京手里还有多少可动用的兵与钱?俄乌战线未收、制裁未解,叙利亚不是白纸,土耳其、以色列、美国都在纸上各画了一笔。俄军再度前出,收益不低:能在以色列北边竖个路标,也能在中东重塑影响力;难度不小:每一步都可能踩在他国红线上。普京擅长慢棋,叙利亚却是快棋盘。 把两条线拉回阿拉斯加,你会发现它们其实连在一起。若美俄在会晤后出现任何形式的“降温默契”,加沙与戈兰都会跟着受力:华盛顿要以色列收一收,换取欧洲和市场的喘息;莫斯科要在叙利亚露个面,换取议价的筹码。反之,如果阿拉斯加只留下合影没有章程,前线就会继续用爆炸把谈判桌敲出节奏。 这并不是替任何一方找台阶,只是把现实摆平:加沙的“工程表”是可操作的,但不是零成本的;叙利亚的“求援单”是可理解的,但不是零风险的。战争从来不是按键游戏,按下去,回弹的力道总会在不经意的地方打到你自己。 有人问,加沙的结局是不是已经写好。答案很残酷,也很诚实:没写好,但时间在写。它写在推土机的轨迹里,写在物资清单的空白里,也写在华盛顿一句话的语气里。越晚停,损失越大;越想快,后遗症越深。灭国不是一场战斗,是一串决策。 至于莫斯科,会不会再一次派兵?取决于两点:阿拉斯加桌上能不能换到足够的筹码;叙利亚地面能不能留出足够的缓冲。如果两者都给了“差不多”,你就等着在拉塔基亚的跑道上,听到熟悉的引擎声。如果都没有,俄方就会继续用“存在感”替代“存在”,用声明与访问填空,不急着把人往前推。 结论不需要热血,也不需要鸡汤。加沙的命运,握在指挥所,也握在燃油仓;叙利亚的走向,写在边境线,也写在飞行计划单。大国谈判不是上帝剧本,但足以改写结尾。现在的问题只剩一个:在下一个新闻标题出现之前,谁愿意先把手里的那一寸,松开半寸。 参考资料:《 [新闻直播间]以安全内阁批准以军接管加沙城计划·以色列媒体披露 以方想要4至5个月内接管加沙大片区域-央视网 》
特朗普连饭都没给普京留,美俄峰会几小时就匆忙结束,俄罗斯总统专机当场打道回府。
【30评论】【6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