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 国台办正式官宣了! 发言人朱凤莲说,“当前,福建沿海部门与台湾金门通电、通气、通桥的前期技术准备也已基本完成,我们和金门乡亲一样,热切的盼望,愿景能够早日变成现实!”短短几句话,透露几个意思? 是不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金门缺水是个老难题,2018年福建向金门供水工程通水前,当地68% 的用水靠抽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水质咸化,居民自嘲“喝一口水都能尝出乡愁的苦涩”。如今这个问题早已迎刃而解,截至2025年8月,福建累计向金门供水超4300 万吨,占当地日常用水的 81.9%,连自来水厂的水质合格率都做到了100%。 这种“解渴”效应直接催生了金门房地产的新热点,据当地房产中介透露,通水后厦门翔安的房价与金门本岛价差缩小了近30%,不少金门居民干脆在厦门买房定居,形成了独特的“跨海峡通勤族”。 有了供水工程的成功先例,通电、通气、通桥的技术准备自然驾轻就熟。电力方面,福建侧换流站早已核准,只待两岸电网实现“心跳同步”;天然气供应更简单,福建已具备LNG罐箱直送金门的能力,这种模块化运输方式既能保证稳定供气,又能灵活应对需求波动。 最受关注的通桥工程更是进展神速,厦金大桥厦门侧的第三东通道去年1月开工,目前A1标段已完成50%,预计将与厦门新机场同步投用。这条全长约12 公里的跨海大桥,通车后将把厦门到金门的陆路通行时间压缩到 20 分钟以内,比现在的“小三通”船程还快 5 分钟,真正实现“早上去金门喝高粱酒,下午回厦门吃沙茶面”的生活想象。 这些基础设施的联通,背后是两岸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以供水工程为例,福建不仅解决了金门的民生问题,还顺势带动了泉州、厦门的水处理设备产业,晋江一家企业为金门定制的海水淡化设备,单套年产能就达 50 万吨,如今已出口到东南亚多个国家。 这种 “以通促融”的模式正在复制到其他领域,金门酒厂的高粱酒通过 “小三通” 航线进入大陆市场,去年在福建的销售额同比增长 47%,甚至催生了“金门高粱酒配厦门馅饼”的跨界组合营销。更有意思的是,厦门五通码头的免税店因“小三通”客流激增,不得不扩建仓储面积,如今连台湾的伴手礼都开始标注“福建专供”字样。 不过,这些进展背后也藏着微妙的博弈。民进党当局曾以“安全审查” 为由拖延“小三通”复航,结果导致金门旅游业收入暴跌 62%,当地商家联名抗议“我们不是政治筹码”。 这种民意压力最终迫使台当局让步,2023 年 “小三通” 复航后,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 1.2 万人次,直接带动金门 GDP 回升 2.3 个百分点。如今通电通气通桥的技术准备就绪,金门县议会已连续三届通过决议要求尽速推进,连台当局内部都传出“再拖下去会失去民心” 的声音。 从战略层面看,这些基础设施的联通正在重塑两岸关系的底层逻辑。供水工程让金门居民真切感受到“两岸一家亲”不是口号,而是拧开水龙头就能看见的现实;通桥工程更将彻底打破地理隔阂,使厦门与金门形成 “双核驱动” 的经济圈。 据测算,厦金大桥通车后,两地物流成本将降低40%,预计每年可新增跨境贸易额超 200 亿元。这种“硬联通” 带来的“软融合”,比任何政治说教都更具说服力,金门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通水后当地青年对两岸统一的支持率上升了 18 个百分点,连民进党籍的县议员都不得不承认“数据不会说谎”。 如今的局面,恰似一场精心编排的协奏曲,供水工程是定调的前奏,通电通气是铺陈的和声,通桥工程则是即将奏响的高潮。当技术准备完成的官宣传来,金门乡亲在社交媒体上的调侃最能说明问题,“厦门的电已经亮到金门海边了,就差最后一根电线;天然气船天天在海上转圈,就等码头开闸;大桥桥墩都快碰到金门岛了,就差铺最后一段路”。 这种略带幽默的催促,恰恰折射出两岸同胞对“应通尽通”的真切期盼。毕竟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人为的藩篱都挡不住市场的力量,更挡不住民心的交融。当福建的水电燃气跨过海峡,当大桥飞架两岸,那些曾被政治操弄的“台独”言论,终将在现实的钢筋铁骨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为什么在中国大陆人们这么鄙视文科?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