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美国传来噩耗!2025年8月3日,影响中美的大佬去世了,中文世界一片哀默

芸霄记史 2025-08-15 12:20:02

[月亮]美国传来噩耗!2025年8月3日,影响中美的大佬去世了,中文世界一片哀默!2025年8月3日下午2点40分,在美国匹兹堡的家中,他安静地走了,这一天之后,所有中文媒体的头条都只剩一个人名——许倬云。     年轻一点的人可能对他没太多印象,这位老人不仅是搞学问的高手,还能把当下世界的脉搏摸得很准。比如他在2020年那本《许倬云说美国》里就直接说,美国看着强大,其实里面毛病不少,种族、政治上的对立全在积累,早晚要出事。   他不光写书说观点,还真去推动过很多事。八十年代,他牵头搞了“蒋氏基金会”,就是拿钱资助大陆和台湾的学者多走动、多交流。   几十年来,这个活动办了二十多届,让很多研究历史的人有了面对面的机会。还有王小波的故事也挺有意思,那时王小波在匹兹堡留学,钱紧得很,许倬云看出来他有才,就帮他争取了个文学奖金,可以安心写作,这才有了后来大家熟知的作品。     许倬云的研究方法跟一般人真不太一样。他用考古的“铲子”去找证据,比如几件青铜器上的字,他都能看出当年的社会关系。   还用社会学的“显微镜”去琢磨古代人的制度和生活,比如春秋战国时社会阶层怎么流动,这些他讲起来特别生动。所以他的课不光文科生爱听,就连工科生也去蹭课,因为能学到实际的思维方法。     2006年的《万古江河》是他的大作,把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当成一个从来不断流的大河来讲,把朝代、人物都融在一个大背景里看。   这本书在两岸卖得特别好,还成了清华送给新生的礼物。93岁,他还写了《经纬华夏》,结合新出的考古成果,把文明起源的故事又梳理了一遍,连气候变化都扯进去了,让很多年轻人觉得历史原来也能这么有意思。     说到他的经历,其实挺像一本传奇小说。1930年出生在厦门鼓浪屿,他先天残疾,八岁以前走不了路,都是家人用竹椅抬着去上学。   抗战那几年,家里带着他到处躲战火,他亲眼见过饿殍遍地的惨景,所以他后来写史,总对普通人的生活特别有感情。   《汉代农业》里他连农具的样子都去考证,因为在他心里,那是真正的历史。1949年去了台湾大学,遇到傅斯年、胡适这样的大家,很快就成了年轻的研究员。不过因为得罪了当时的权贵,1970年只好去美国,在匹兹堡大学教书,一直待到晚年。     他留下的不只是那么多书,还有一种看世界的眼光。他总说文明之间不能老是隔着,要互相走动、互相了解。现在全球化的路不好走了,这种想法就更重要。它能帮人多看看长远,不被眼前的冲突绑住。     晚年时,即便身体动不了多少,他每天还是会看新闻,再用能活动的手指慢慢敲下自己的想法。他说过一句话:“江河和海水是互通的,交流才能长久。”如今,他走了,但这些话和思想会一直留在人们心里。     我觉得许倬云最厉害的地方,不是他读了多少史书,而是他能把历史当成工具去看今天的世界。他的“大河史观”让我明白,文明的发展不是单向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现在大家容易被眼前的矛盾搞得火气很大,但如果学会用他的思维方式去看,就能发现很多争吵在历史长河里只是一瞬间。   我觉得,今天不管做学问还是做事,都挺值得向他学这一点——别只盯着眼前,多往远看一步。     你对许倬云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评论区见。      

0 阅读:195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