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尔:急需现金武器不再依赖长期合同,尼日尔军当局在 3 月份将中石油高管赶走,并冻结中石油在尼日尔的银行账户,导致中石油向尼日尔输油管道停摆。
尼日尔军当局这手操作,简直把 “翻脸比翻书还快” 演成了现实。三月的一天,全副武装的士兵突然包围了中石油在尼日尔的办公区,没等解释就把高管们 “护送” 到了边境。
紧接着,国家银行收到指令,冻结了中石油所有账户。第二天,贯穿撒哈拉沙漠的输油管道彻底停摆,那些曾日夜运转的油泵,突然成了这片荒原上沉默的钢铁巨人。
谁都记得,二十多年前中石油刚来时的场景。当时的尼日尔,全国连像样的炼油设备都凑不齐,石油埋藏在沙漠底下,就像埋着一堆没人识货的石头。
中石油带着 46 亿美元砸进来,钻井平台从无到有,输油管道在沙漠里绵延数百公里,就连濒临废弃的津德尔炼油厂,也被重新注入活力。
军当局显然忘了这些。他们赶走中石油的理由,至今含糊不清。
有消息说,军政府内部有人觉得 “分成太少”,想重新谈判;也有人猜测,是某些西方国家在背后撺掇,想趁机夺走油田控制权。不管真相如何,这步棋已经让尼日尔陷入了三重困境。
首当其冲的是财政危机。中石油项目每年给尼日尔带来的税收和分成,占全国财政收入的近四分之一。管道一停,国库就像被戳破的气球,短短一个月就空了大半。
军当局原本计划用这笔钱采购武器、稳定局势,现在别说买装备,连公务员的工资都快发不出来了。街头开始出现抗议人群,有人举着 “我们要工作” 的牌子,聚集在油田门口。
更麻烦的是能源断供。尼日尔自己用的汽油、柴油,多半来自津德尔炼油厂。管道停摆后,炼油厂没了原料,储油罐一天天见底。加油站前排起长龙,黑市油价涨了三倍。
出租车司机们把车停在路边,对着太阳叹气“以前加一箱油能跑三天,现在跑一天就没钱了。” 医院的发电机也快撑不住,手术只能改在白天做,夜晚的急诊室靠手电筒照明,连最基础的救治都成了难题。
国际社会的反应更让军当局头疼。非洲联盟直接谴责这种 “破坏商业规则” 的行为,警告可能影响对尼日尔的援助。那些原本想跟进投资的企业,比如法国道达尔、意大利埃尼集团,纷纷暂停了谈判。
最讽刺的是,军当局赶走中石油的初衷,据说是想 “摆脱外部依赖”,让资源收益更多留在国内。可现实是,他们既没有技术团队维持油田运转,也找不到新的合作伙伴接手。
那些钻井平台的精密仪器,没人会修;输油管道的维护技术,当地工人还没完全掌握。中石油留下的技术手册堆在办公室里,成了没人能看懂的 “天书”。
邻国的态度也变得微妙起来。尼日利亚原本通过管道从尼日尔进口原油,现在供应中断,不得不转向其他国家采购,价格贵了不少。乍得和马里也担心,尼日尔的乱局会波及地区稳定,开始在边境增派兵力。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专门发表声明,呼吁尼日尔 “遵守国际契约精神”,可军当局只是回了句 “内政不容干涉”,硬撑着不肯松口。
中石油方面倒是保持了克制,只是通过外交渠道表示 “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问题”。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信任的裂痕已经出现。那些曾经和中国工程师一起熬夜加班的当地员工,现在成了最尴尬的群体。
如今的尼日尔,就像一个捧着金饭碗却要饭的人。沙漠底下的石油还在,可怎么把它变成能治病、能发工资、能让国家运转的资源,成了军当局最棘手的难题。他们急需现金和武器来稳定局面,却亲手掐断了最稳定的财源。这种矛盾,恐怕不是靠强硬态度就能化解的。
煮酒燃烟
半兽人真是厚颜无耻,就该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