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

笑对人生风雨路 2025-08-13 14:07:48

我国顶尖半导体教授李爱珍,申请中科院院士被淘汰,不料2007年,她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面对记者采访,她淡然表示:感谢祖国的栽培! 李爱珍是我国半导体领域的标杆性人物。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她就扎根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研究。那时的中国,半导体产业刚起步,实验室里的仪器大多是拼凑的,文献资料更是稀缺。她带着团队一点点摸索,每一种材料的突破都要经过成百上千次实验。 简单说,要是没有她研究的这些材料的突破,手机信号、卫星通讯都可能卡壳。上世纪 90 年代,她带领团队研发的氮化镓基材料,直接推动了我国蓝光 LED 技术走向产业化。业内都说,李爱珍的名字,就是中国化合物半导体的一块金字招牌。 这样一位科学家,在 2005 年前后申请了中科院院士。当时的院士评选,看重研究的 “广度”和“行业影响力”。李爱珍的研究深耕细分领域,论文数量不算顶尖,加上她常年泡在实验室,很少参与学术圈的社交活动,最终没能入选。 没人想到,两年后的 2007 年,美国科学院突然宣布,将外籍院士的头衔授予李爱珍。这是美国科学院首次将这一荣誉颁给中国内地的女科学家。 消息传回国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替她惋惜,觉得国内的评价体系没能留住这样的人才;也有人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国际认可更能说明她的价值。各种讨论在学术圈和社会上蔓延开来,媒体更是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话题的热度,纷纷想要听听她的想法,一时间李爱珍的实验室门口多了不少等候的记者。 因此,在实验室门口的小会客室里围满了记者,采访时问她,从落选中科院院士到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心里有没有波澜。她笑了笑,说:“我的工作是研究材料,不是研究头衔。不管在哪,能把材料做好,让技术能用在国家需要的地方,就够了。” 当被问到是否感谢美国科学院的认可时,她首先感谢的就是祖国栽培。她解释,自己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上世纪 70 年代,国家派她去国外进修,让她第一次接触到先进的半导体技术;90 年代,实验室缺钱买设备,是国家专项基金及时拨款,才让研究没中断。 而这些话不是客套,背后是她与祖国科研事业血脉相连的故事。李爱珍的实验室里,至今摆着一台上世纪 80 年代的晶体炉。那是她带着团队用国产零件组装的,当时国外对这类设备实行技术封锁,她们硬是花了三年时间将其攒成。这台设备产出了我国第一块自主研发的碳化硅单晶,现在还能正常运转。 这份对国内科研事业的坚守,并未因头衔的变化而动摇。成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后,李爱珍的生活没什么变化。每天早上 8 点到实验室,晚上 7 点才离开。学生们说,先生比以前更忙了,因为有更多年轻人想跟着她做研究。她常跟学生讲:“做科研不能盯着头衔,要盯着问题。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她的故事也让人们开始反思国内的学术评价体系。当时,不少科研机构过分看重论文数量、头衔高低,忽视了实际贡献。李爱珍的经历,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评价体系里的短板。后来,国内开始推动“破四唯”改革,更多地关注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这背后,少不了她这样的案例带来的触动。 这些年,李爱珍的研究还在继续。她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半导体材料,已经用在我国的 5G 基站和新能源汽车上。 实验室的墙上,挂着一张中国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十几个城市。那是她的研究成果落地应用的地方。李爱珍说,每次看到这些红圈,比看到任何头衔都高兴。科学家的价值,终究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这大概就是一位科学家最朴素的追求:不被外界的评价裹挟,只专注于自己认定的事业。不管是落选还是当选,她始终记得,自己是从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能为这片土地做点事,就足够了。 参考信息源:

0 阅读:0
笑对人生风雨路

笑对人生风雨路

一语惊人, 为它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