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成龙回乡祭祖,房氏的子孙们都来欢迎他。没想到,成龙只与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哥哥们,待了10多分钟,便匆匆而去。这是他们兄弟三人唯一一次见面,此后,再也没有任何交集了。
安徽芜湖鸠江区沈巷镇房桥村,一个普通的冬日,因为一位巨星的到来,空气中弥漫着不同寻常的躁动与期待。
房氏宗祠前,人头攒动,族人们早早聚集,杀猪宰羊,如同迎接一个盛大的节日。
他们要等的,是房家流落在外的、如今名震寰宇的儿子,房仕龙,全世界更熟悉的名字是,成龙。
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整个村子,甚至邻近的乡镇,房氏的子孙们,无论亲疏远近,都想亲眼看看这位从他们血脉里走出去、成为华人骄傲的功夫巨星。
对于许多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房家人来说,这可能是他们一生中距离“传奇”最近的时刻。
祠堂被打扫得一尘不染,红地毯铺到了村口,空气中混合着香烛、鞭炮火药和新鲜食物的味道,一切都指向一场盛大、隆重的认祖归宗仪式。
然而,当那辆承载着无数目光的车队最终驶入村庄,当戴着标志性黑框眼镜、身着朴素深色外套的成龙真正走下汽车,与翘首以盼的族人们短暂寒暄之后,事情的发展轨迹,却与大多数人预想的剧本,发生了微妙的、令人深思的偏移。
焦点迅速集中到了祠堂内,在那里等待成龙的,是他血脉相连却无比陌生的两位亲哥哥,房仕德和房仕胜。
这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三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第一次,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次的正式会面。
没有影视剧中兄弟相认的抱头痛哭,没有促膝长谈的嘘寒问暖,现场的气氛,据一些亲历者后来模糊的回忆,是复杂的,激动、拘谨、小心翼翼,甚至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疏离和局促。
房仕德和房仕胜,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脸上刻满了岁月的风霜,他们的激动是真实的,眼神中充满了对这位显赫弟弟的敬畏,或许还有一丝对这份迟来亲情的卑微渴望。
而成龙,礼貌周全,但也明显保持着一种克制的距离感。
时间,在这里仿佛被按下了加速键,简单的祭拜仪式,几句家常的交谈,整个过程仅仅持续了十多分钟。
随后,成龙便在随行人员的簇拥下,匆匆告别了祠堂,告别了两位刚刚相认的哥哥,告别了热情洋溢的房氏族亲,车队绝尘而去,留下了一地喧嚣过后的寂静和无数错愕的眼神。
那精心准备的宴席,终究未能等到它最尊贵的客人。
这短暂的十几分钟,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远超出了房桥村的范围,迅速在舆论场中发酵。
人们不解:为何如此大张旗鼓地回乡,却只给血脉至亲留下如此吝啬的时间?是巨星的傲慢?还是家族内部有不为人知的纠葛?
要理解这看似“冷漠”的十几分钟,必须回溯到那被刻意尘封、充满复杂纠葛的家族历史。
成龙的父亲房道龙,早年在家乡芜湖与发妻生下长子房仕德、次子房仕胜,战乱年代,房道龙抛妻别子,辗转流离,最终在香港落脚,更名陈志平,并再婚生下成龙(房仕龙)。
这段往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成龙本人而言,也是一个模糊的谜团。
直到房道龙晚年,这段尘封的历史才逐渐向儿子揭开,对于房仕德、房仕胜兄弟而言,父亲是幼年失怙的模糊背影,是几十年音讯全无的苦涩等待。
而成龙,这位享誉世界的弟弟,则完全是另一个遥不可及世界里的符号。
当2013年,成龙终于踏上这片父辈的故土,他身上背负的,绝不仅仅是一个“认祖归宗”的简单任务。
他首先是一个全球瞩目的超级巨星,他的时间以分秒计算,他的行程被严密安排,他的每一个公开举动都会被无限放大解读。
那次回乡,本身就是在极其繁忙的日程中挤出的时间窗口。
更关键的是,他面对的是一个庞大而陌生的家族体系,以及两位他毫无共同生活经历、情感基础几乎为零的兄长。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同一年,成龙公开带儿子房祖名(陈祖明)回安徽芜湖认祖归宗,正式将儿子的名字写进了房氏族谱。
这个举动,与他对待两位哥哥的态度,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
对于儿子,这是传承,是责任,是家族血脉的延续,而对于哥哥们,那更像是一次无法回避的、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血缘的归血缘,生活的归生活,他清晰地划下了界限。
2013年那次短暂的相聚,如同惊鸿一瞥,定格成为兄弟三人关系史上唯一清晰的画面。
此后经年,再无公开的交集,房仕德、房仕胜兄弟,继续着他们平静而平凡的晚年生活,那十几分钟的会面,成了他们人生中一道耀眼却短暂的光。
而成龙,继续在他的轨道上疾驰,那个皖南的小村庄,那两位血缘上的兄长,或许早已沉入他记忆海洋中某个不常被触及的角落。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成龙认祖归宗 哥哥:和他见一面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