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当年被卖给美国时,俄美两国都让住在阿拉斯加的俄族人自由选择去留,不想留在阿拉斯加的,免费派船送他们回远东,最终有人选择留在阿拉斯加,有人选择回远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8世纪末,那时俄国人跨过了白令海峡,把阿拉斯加纳入版图,并专门成立了“俄国美洲公司”来管理这里的事务。 阿拉斯加的自然环境很严酷,气候寒冷,土地不适合种粮食,经济主要依赖海獭和其他皮毛的贸易。刚开始这生意还能赚钱,但随着海獭数量减少,皮毛生意日益亏本。 更糟的是,1853年至1856年,俄国卷入了克里米亚战争,战争让国家财政吃紧,国库空虚。再加上,阿拉斯加和邻近的加拿大之间的边界始终让沙皇担心英国会趁虚而入。这样一块花钱多收益少,还可能引来敌人的土地,成了俄国的烫手山芋。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一咬牙,决定卖掉这块远离本土的冷冰冰大地,换点真金白银,还能打击英国。美国方面的国务卿西华德见状,也抓住了这个机会,经过多轮讨价还价,最终以720万美元买下阿拉斯加。 算下来,每英亩土地才两美分,几乎是白菜价。可是这消息刚传进美国,却被不少人嘲笑,称这笔买卖为“西华德的冰箱”,觉得买了个冰冻的废地,根本不值。 阿拉斯加地大物博,但当时的俄族居民并不多,最多700人左右。他们大多是毛皮商人、传教士、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属。 这些人早在阿拉斯加的锡特卡等地扎根,建立起贸易站和东正教堂,与当地的阿留申人和克林吉特人通婚,渐渐形成了独特的克里奥尔混血群体。 交易完成后,俄美双方在《割让条约》中明确写道:这批俄族居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去留,想留下的就变成美国公民,不想留下的可以免费搭船回俄国远东。这种做法在19世纪殖民时代非常罕见,算得上是一次“文明”的让步。 美国政府派官员挨家挨户询问这些居民,愿意留下的直接登记为美国公民,打算离开的则安排免费航船送他们回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 船程艰苦,得穿过白令海峡,绕行阿留申群岛,半个月才能到达远东。船上挤满了携带家当的家庭,有的人望着逐渐远去的冰山和雪地,不禁泪流满面。 最后大约有60%的人选择了回国,剩下40%决定留在这片陌生的美国土地上。 那些选择回远东的俄族人多数定居在堪察加半岛和楚科奇地区,靠捕鱼和开商铺过活。可惜,回到祖国的他们没得到多少照顾。沙皇政府对这些海外归来者充满戒心,没有给他们提供充足的农具和生活物资,条件相当艰苦。 许多人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饥寒交迫,甚至有人死于冻土之下。这批人本想回到熟悉的故土,却发现生活比在阿拉斯加更难。 1917年俄国革命爆发后,尝试返回阿拉斯加的部分人发现,苏维埃政府早已没收了他们的财产和土地,这些“海外归来者”成了历史的边缘人。 选择留下来的大约400多人,其中很多是克里奥尔混血后代。他们虽然获得了美国公民身份,但并没有享受真正的平等待遇。美国政府在土地分配、税收政策上对他们有所限制,甚至禁止他们担任公职。 生活在阿拉斯加的俄族后裔日子并不好过,1896年,克朗代克淘金热带来了大量白人涌入,他们抢占了原本属于克里奥尔人的渔场和猎场。这些俄裔居民被迫退居偏远渔村,靠捕鲑鱼和制作海豹皮靴勉强度日。 二战时期,美军在阿留申群岛建立军事基地,需要大量懂俄语的翻译和向导,这为克里奥尔人带来了稳定收入,稍微改善了生活状况。 到了20世纪60年代,阿拉斯加发现石油,经济形势大好,俄族后裔开始开设连锁超市、航运公司,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锡特卡的圣迈克尔大教堂依旧屹立,成为俄裔文化的象征。每周的礼拜中,老人们还会用俄语唱赞美诗,但年轻人更多用英语交流,展现出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另一方面,俄罗斯远东的尼科尔斯科耶村阿留申人,也继承了阿拉斯加的渔猎传统。夏季他们的渔船还会穿越白令海峡,与阿拉斯加的亲戚交换海豹皮和驯鹿肉。两地人民虽被不同国家分割,却通过文化和血脉保持着联系。 从宏观角度看,美国用720万美元买下了这片庞大、资源丰富的土地,后来挖出了金矿、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变成了美国的重要战略基地和经济宝藏。阿拉斯加的战略意义不止于资源,还体现在二战和冷战时期的军事防御上。 对俄国来说,这次卖地算是无奈之举,解决了财政困境,同时也避免了被英国从加拿大抢夺阿拉斯加的风险。时过境迁,当年卖地的沙皇可能没想到,这块“冰箱”最终成了美国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近几年,阿拉斯加再次成为焦点。俄美两国高层频繁互动,有传言俄罗斯领导人准备访问阿拉斯加,加强双方在北极和太平洋地区的合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新航道和资源开发日益重要,阿拉斯加这块“棋子”的价值越发凸显
终于明白了,特朗普为什么要求乌克兰割地求和,要求承认乌东四州属于俄罗斯了。原来,
【41评论】【4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