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准备收复台湾时,坊间有传言说施琅进攻台湾必报父仇,不胜则罢,胜则一定会大开杀戒。 清朝康熙年间,朝廷要收复台湾,这事牵扯出一段恩怨纠葛。施琅这个人,本是郑成功手下大将,却因私仇投了清廷。坊间传闻,他若打赢,定要血洗台湾报父仇,这悬念让人捏把汗,到底会怎样收场? 康熙帝平定三藩后,决心统一全国。康熙二十年,郑经死,其子郑克塽接位,郑氏政权摇摇欲坠。康熙帝选将,福建总督姚启圣荐施琅,说他懂海战。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这事在民间炸了锅。大家都知道施琅与郑成功有血海深仇,早年施琅在郑军中立功多,却因性格傲,杀了部下曾德,得罪郑成功。郑成功抓他全家,施琅逃了,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被杀,家族近百口遭祸。施琅投清后,康熙帝用他,正是看中他知敌情。但任命前,康熙帝叮嘱施琅,对归顺者要报恩别报仇。施琅保证不报私仇。可坊间传言说,施琅进攻台湾必报父仇,不胜则罢,胜则一定会大开杀戒。这话在福建沿海传开,民众担心他借公事泄私愤。 施琅上任后,提交《尽陈所见疏》,提出“因剿寓抚”策略,以武力为主,促郑氏归顺。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二百多艘战船、二万官兵,从铜山出发。先打澎湖,因澎湖是台湾门户,郑军主力刘国轩守在那,一万多兵、二百艘船。七月十日初战,清军不利,施琅受伤。七月十六日再战,清军分三路,歼郑军万余,收降六千,朱天贵阵亡。澎湖拿下后,有人主张直捣台湾,杀光郑氏。台湾那边,刘国轩散布施琅要报仇血洗全岛,军民慌乱。 施琅没那么干,他派人劝降,承诺宽待。郑克塽见大势去,只得投降。八月十三日,施琅到台湾受降,声明旧仇不追,还去郑成功庙祭拜。施琅上疏康熙帝,建议设台湾府,隶福建,屯兵开发。康熙帝同意,从此台湾回归祖国版图。这体现了清廷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避免了无谓杀戮。 施琅这人,性格有缺陷,恃才傲物,导致与郑成功决裂。但在收复台湾上,他识大局,没让私仇坏大事。历史上看,郑成功抗清是民族英雄,可施琅帮清廷统一,也促成领土完整。
清军入关,到底是谁的错?
【68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