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明德英坐在草屋前逗不满周岁的孩子玩,由于她是聋哑人,听不到声音

熹然说历史 2025-08-11 23:17:01

1941年11月,明德英坐在草屋前逗不满周岁的孩子玩,由于她是聋哑人,听不到声音,根本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 那是一个平凡的秋日午后,沂蒙山区的墓地边,一个哑巴女人正和孩子游戏。谁也想不到,几小时后的一次偶遇,会让这个无声女人的名字传遍全国,成为军民鱼水情的永恒象征。 明德英1911年出生在山东沂南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幼年时,因一场重病无法开口说话。童年的不幸让她失去了听说能力,但上天给她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25岁时,她嫁给了同样贫困的李开田,两个苦命人在墓地边搭起茅草屋,靠看坟为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山东纵队进驻沂蒙山区。明德英虽然听不见声音,但她用眼睛见证了八路军与百姓同甘共苦的点点滴滴。她看到八路军帮村民干农活,看到他们宁可挨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看到他们为保护乡亲们冲锋陷阵。这些无声的画面在她心中埋下了对人民军队的深深敬意。 1941年11月至12月,为了摧毁山东抗日民主根据地,五万余日伪军在侵华派遣军总司令畑俊六的指挥下,采用”铁壁合围”战术,对我沂蒙山区进行空前残酷的”大扫荡”。11月4日这天,明德英照例坐在茅草屋前,怀里抱着不满周岁的女儿。秋日的阳光温暖而宁静,她用手中的布片逗孩子玩耍,完全不知道远处马牧池村正在进行一场生死搏斗。 11月4日,一名八路军小战士冲出敌人包围圈时身负重伤,一路踉跄着穿过坟冢与树林,正巧遇到明德英。这个浑身是血的年轻战士右臂和左肩都在流血,脸色惨白,眼看就要坚持不住。明德英看到后,本能地往后退了几步,但很快认出这是八路军的军装。 没有丝毫犹豫,明德英见状,急忙将浑身是血的小战士掩藏起来。她扶着摇摇欲坠的战士走进茅草屋,让他躺在那张用木板搭成的简陋床上,用家中唯一的破棉被盖住他。刚做完这一切,两名日本兵荷枪实弹追过来。日本兵发现明德英是个哑巴,就比画着小战士的身高、打扮,追问下落。 面对敌人的威胁,明德英强作镇定,一边轻拍怀中被吓哭的孩子,一边毫不犹豫向村外西山一指。日本兵信以为真,匆忙离开继续追赶。等确认敌人走远后,明德英赶紧查看战士的伤势,发现他已经因失血过多而昏迷不醒。 看着战士苍白的脸色和干裂的嘴唇,明德英急得眼泪直流。家里冷锅冷灶,连口热汤都烧不出。情急之下,尚处在哺乳期的明德英,来不及生火烧水,便慨然解开衣襟,将一滴滴乳汁滴进小战士的嘴中。在那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一个年轻妇女给陌生男子喂乳汁需要多大的勇气!但明德英只想到这是个为保护百姓而受伤的战士。 小战士在明德英的乳汁滋养下渐渐苏醒。为了让他尽快恢复,明德英与丈夫又杀了家中仅有的两只鸡,炖成鸡汤,一口口喂给他。每天,明德英还为小战士清洗感染流脓的创口。这两只鸡是他们家全部的财产,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吃。 考虑到安全问题,夫妻俩将战士转移到村外墓地的空坟中养伤。明德英每天三次给他送饭送水,用盐水清洗伤口。半个月后,小战士伤愈重新归队。临别时,这位姓徐的炊事员跪在恩人面前,含着眼泪说要报答这份救命之恩。 1943年初,明德英夫妇又救助了13岁的八路军卫生员庄新民。这个少年在反扫荡中与部队走散,身体多处受伤,与明德英的丈夫李开田一起被日军抓去做苦力。李开田看出庄新民的身份后,与他以父子相称,成功掩护了他。回到家后,明德英再次用自己的乳汁哺育这个受伤的孩子,精心照料三个多月直到他康复归队。 1960年,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用乳汁救伤员的情节,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首先提出了”红嫂”的称谓。这部作品后来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和舞剧《沂蒙颂》,在全国广泛传播。明德英也被誉为”沂蒙红嫂第一人”,成为沂蒙精神的杰出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庄新民成为厅局级干部,始终没有忘记这份恩情。1956年,他把李开田接到上海住了半个月。1985年,他专程回到沂蒙山看望明德英,两人相拥而泣。1995年明德英去世时,庄新民在家中设灵堂祭奠,此后每年都让儿子代为扫墓。 1992年3月6日,明德英作为57名被授予”山东红嫂”荣誉称号妇女中的第一名,她的事迹广为流传。明德英虽然一生无法开口说话,但她用母性的光辉和无私的奉献,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军民鱼水深情之歌。她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需要豪言壮语,只需要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人性最美好的光辉。 从墓地边的哑巴女人到享誉全国的沂蒙红嫂,明德英用无声的大爱诠释了什么叫军民鱼水情。她的故事让我们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该如何传承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欢迎分享你对沂蒙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0 阅读:2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