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副总统万斯,中国也购买俄罗斯的石油,而比印度买的好多,特朗普总统是否“考虑”对中国征收关税?万斯回答说,中国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美中关系影响了“很多与俄罗斯局势无关的事情”。 这话里有话,背后藏着美国的纠结 —— 想拿关税当棍子敲打中国,又怕被中国反制伤了自己。先看中国为啥买俄油。中国是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每天消耗 1500 万桶原油,其中 70% 依赖进口。 俄罗斯作为邻国,2025 年上半年向中国输送了 1.2 亿吨原油,占中国进口总量的 18%,相当于每天 580 万桶。 这不是简单的生意,而是能源安全的战略布局。中国海岸线漫长,马六甲海峡是石油运输的 “咽喉要道”,一旦被外部势力封锁,后果不堪设想。 俄罗斯的油气通过陆路管道和北极航线输入,能分散风险。 更关键的是,中俄能源合作采用本币结算,2025 年人民币在俄外汇储备中占比已达 35%,彻底避开了美元体系的钳制。这种深度绑定,让美国想通过关税切断中俄能源纽带,几乎不可能。 再对比印度的情况,美国对印度加征关税,理由是印度转售俄油牟利。 2024 年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比从冲突前的 2% 飙升至 35%,其中 40% 加工成成品油转卖给欧洲,每桶净赚 12 美元。美国觉得印度 “两头吃”,既占了低价俄油的便宜,又通过转售赚欧洲的钱,等于变相资助俄罗斯。 但印度的反应很直接:8 月 4 日特朗普宣布加税后,印度外交部立即声明 “能源政策自主决定”,转头就公布访华行程,暗示要联合中国对抗美国压力。这说明印度虽然买俄油,但缺乏反制美国的能力,只能在经济利益和政治压力间摇摆。 中国的情况截然不同,美国想拿关税威胁中国,却忽略了两个现实。 第一,中国能源采购符合国际法。世贸组织明确规定,成员国无权干涉他国正常贸易。中国从俄罗斯进口油气,是基于市场原则和主权国家的自主选择,美国单方面加税违反国际贸易规则。 第二,中国手里有 “撒手锏”。稀土、半导体材料、电动汽车等领域,中国是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中国可以限制稀土出口 —— 全球 90% 的稀土加工产能在中国,而稀土是制造导弹、芯片的核心材料。 2024 年美国国防部报告承认,若中国全面断供稀土,美国军工企业将在 6 个月内停产。这种反制能力,印度根本不具备。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中美科技竞争,美国把中国视为 “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层层设卡。 2025 年白宫发布的《赢得 AI 竞赛》计划,明确定位中国为对手,要求盟友联合对华技术封锁。但中国的应对策略更灵活:一方面通过新型举国体制攻关芯片制造,另一方面推进开源模型发展。 华为昇腾硬件全面开源,百度文心一言向全球开发者开放,这种 “应用反哺技术” 的路径,正在打破美国的技术垄断。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 AI 治理上倡导 “发展导向”,主张让全球南方国家共享技术红利,与美国的 “技术霸权主义” 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理念差异,让美国在国际舆论场陷入被动。 美国国内的政治博弈也让关税政策左右为难,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强硬争取选票,但美国产业界反对声一片。福特汽车警告,其电动汽车电池依赖中国的人造石墨,加税将导致生产成本飙升 30%。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对华加征关税已让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损失 2210 亿美元,每个家庭每年多花 1300 美元。 这种经济代价,在大选年里成了烫手山芋。更讽刺的是,美国一边威胁中国,一边悄悄撤走驻伊拉克非必要人员,暴露了对局势失控的担忧。 再看国际反应。印度虽然被美国加税,却选择与中国走近,宣布扩大中印经贸合作;欧洲国家私下抱怨美国关税政策破坏全球供应链,却不敢公开反对。 这种分化说明,美国的 “长臂管辖” 正在失去人心。反观中国,通过中俄海上联演、与 50 多国签署能源合作协议,构建起多元化的战略伙伴网络。这种布局,让美国的关税大棒显得愈发无力。 说到底,万斯的 “复杂” 论,道破了美国的战略困境:想在俄乌问题上施压中国,却不得不顾忌中美关系的全局影响。 中国的能源战略不是简单的贸易选择,而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发展利益的核心布局。美国若执意加税,只会加速全球供应链重组,让更多国家转向与中国合作。 这场博弈的关键,不在于关税高低,而在于谁能在科技、能源、国际规则制定上掌握主动权。未来的路怎么走,就看美国是继续迷信 “关税万能”,还是学会在平等基础上对话。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没有谁能靠单打独斗赢得未来。
记者问副总统万斯,中国也购买俄罗斯的石油,而比印度买的好多,特朗普总统是否“考虑
非常盘点中
2025-08-11 22:43:19
0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