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阶段辨证论治咽喉疾病
1. 初感外邪,邪犯卫表:忌早用、过用寒凉,需辛散宣卫
病机:初感外邪(如风寒、风热)时,邪在卫表,致“痰气交阻”,咽喉不利。
治疗关键:此时应以“辛散表邪、宣畅卫气”为主,需避免过早或过量使用寒凉药物。
若误用寒凉,易阻遏卫气,导致卫阳郁滞更甚,痰浊凝结不化,反而使痰气交阻加重,病情缠绵难愈。
2. 咽部疼痛明显(异物感、咽痒、咽痛):寒凝气滞是关键,需辛温散寒与清热并举
病机:依据《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明确此类疼痛多因寒邪客于肌表、血脉,致血脉经络拘挛、气滞血少而成(寒性凝滞、主收引)。
治疗原则:需在清热利咽、化痰散结药物(如前述寒凉药)基础上,加入辛温散寒、疏透宣散、开郁达邪、通窍止痛之品,如细辛、白芷、羌活等,通过温通散寒以解拘挛、通气血,缓解疼痛。
3. 外感后表证已罢,反复不愈:寒热错杂、痰气交结,需辛温复辛凉
病机:外感后表证消退,但仍反复出现“咽干咽痛、咽痒则咳、干咳少痰、咽部异物感”,核心病机为痰气交结,寒热错杂——既有痰气郁滞之实,又有寒热交织之复杂状态。
治疗原则:立辛温复辛凉法,具体为:
用小柴胡汤外除残余表寒、内彻郁热,调和寒热;
加射干、马勃、牛蒡子、薄荷等利咽化痰,散结除痹;
同时依据《内经》“火郁发之”理论(火郁之病不宜蔽遏,当解之、散之、升之、扬之),加细辛、白芷等疏透宣散、开郁达邪,通过发越郁火、调畅气机,破解痰气交结与寒热错杂之困,避免病情迁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