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国军少将陈中柱战死后,头颅被日军割下带走。陈中柱怀孕的妻子,带着

粉樱萌娃 2025-08-07 03:21:03

1941年6月,国军少将陈中柱战死后,头颅被日军割下带走。陈中柱怀孕的妻子,带着女儿,冒死来到泰州,向日军司令当面索要丈夫的头颅。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那年6月,苏北的蚌蜒河畔硝烟弥漫,鲁苏皖边区游击第四纵队少将司令陈中柱站在河岸高地上,望远镜里映出日军机枪阵地闪烁的火光。 放下望远镜后,他转身对副官说:“传令各营,向武家泽方向突围。”他的声音很平静,仿佛只是在布置一场日常演习。 但所有人都知道,日军这次出动了两千多人,配合伪军形成合围,而第四纵队只剩不到五百名疲惫的士兵。 而在河边的芦苇丛里藏着条小木船,上面乘坐的是怀孕七个月的妻子王志芳搂着六岁女儿红秀。 25岁的她穿着粗布衣裳,头发上还沾着草屑,三天前日军的突袭来得太突然,他们一家三口是躲在老乡的草垛里才逃过第一轮扫荡。 陈中柱来到她们面前后,蹲下来摸了摸女儿的脸,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塞给妻子:“里面是党证和家书,万一我回不来……” 可还没等他将话说完,手腕突然被王志芳抓住,言语紧张的说:“别说晦气话!” 听到这话,身为丈夫以及父亲的陈中柱笑了笑,把妻女的手叠在一起握住:“保民卫土乃军人天职,我走了,孩子生下来,就叫‘承志’,让他铭记父亲志向!” 听到这话,已有身孕的王志芳情绪难以控制,身体都在颤抖,眼泪也流了下来,她知道这话意味着什么,但没想到这天竟来的如此之快,更不知道这次对话竟成了最后的告别。 当天下午,陈中柱在带队冲锋时被六发机枪子弹击中胸腹,而在此之前,日军指挥官南部襄吉早就盯上了他,因为他让他们吃了太多败仗,为了解心头之恨,特意下令割下其头颅带回泰州城邀功。 在鬼子走后,老乡们用门板钉了口薄棺,把无头的遗体草草埋在河滩旁。 消息传到王志芳耳中时,怀胎七月的她竟出奇地冷静,让女儿对着临时坟堆磕了三个头,转身对帮忙的老乡说:“劳驾找条船,我要去泰州。” 当时没人相信柔弱她真敢闯日军司令部,可那天她却真的去了,她牵着女儿,身上穿着白衣白鞋,径直往挂着膏药旗的司令部走。 南部襄吉正在喝茶,卫兵报告“有个中国女人来要她丈夫的头”,惊得他打翻了茶盏。 司令部院子里,王志芳盯着日军指挥官的眼睛说:“我丈夫陈中柱的头,请还给我。” 南部没想到这个瘦小的孕妇会说日语,更没想到她敢独自来要遗体。 日军战报里记载,南部最终交还了泡在福尔马林里的头颅,还搞了个古怪的“慰灵仪式”,这或许是为安抚当地民众,也可能是被中国女性的勇气震慑。 王志芳把丈夫的头颅带回蚌蜒河边,请乡医用麻线缝合到遗体上,下葬那天,方圆二十里的百姓都来了,有人拎着鸡蛋,有人揣着粗香,更多的是攥着把黄土默默撒进墓穴。 而她之后的人生更加坎坷:1951年她因国民党将领家属身份入狱,在劳改队缝了五年军服,改革开放后儿女移民澳洲,她却在八十年代捐出全部积蓄,在老家建湖设立“中柱奖学金”。 2014年民政部公布首批抗日英烈名录时,陈中柱的名字和杨靖宇、赵尚志并列。 盐城烈士陵园的讲解员总爱讲个细节:将军牺牲时穿的血衣领口内衬缝着张纸条,上面是王志芳娟秀的字迹:“如遇不测,魂归故里”。 信息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陈中柱:英勇无畏 不折脊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陈中柱:英勇无畏的“断头将军”》 新华社《陈中柱:一掷头颅救万夫》

0 阅读:0
粉樱萌娃

粉樱萌娃

粉樱萌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