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奥运冠军陈若琳被亲生父母抛弃,被舅舅养大,当她斩获22个世界冠军后,亲生母亲却找上了门,但陈若琳的举动让人意外。 主要信源:(新浪体育——退吧!陈若琳儿时路太坎坷 再坚持跳下去或瘫痪;中华网——从父母抛弃的弃婴到世界冠军,如今的她培养出了全红婵,传奇人生再续辉煌)
陈若琳出生在一个家庭环境复杂的背景下。
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因为感情问题分开了。
那年她才三岁,爸爸觉得自己身体不好不能照顾孩子,妈妈又偏心想带儿子去国外生活,直接把女儿丢下不管了。
外公外婆没办法,只好把这个外孙女接过来养活。
刚开始的日子,陈若琳在外公外婆家住得还行,外婆总带她出去玩,让她高兴一点。
但两位老人年纪大了,精力跟不上,照顾不了太久。
他们想到了自己的小儿子,也就是陈若琳的舅舅。
舅舅和舅妈当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家庭,不过他们一听这事就答应了。
舅妈特别疼陈若琳,跟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陈若琳要是生病了,舅舅舅妈立刻开着车连夜送她去市里的大医院,守在床边整夜不睡。
这次病得厉害了,舅妈担心陈若琳体质弱,决定让她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四岁那年,舅舅带陈若琳去江苏的青少年体校学游泳。
那里的教练们教了一段时间发现她身体条件特别适合跳水运动,建议她改练这个。
陈若琳练得很刻苦,训练计划排得满满的。
凭着那股拼劲儿,她十一岁就在全国跳水比赛上拿了冠军。
成绩一出来,省队就把她招过去继续练。
在省队那会儿,她表现还是一样突出,被国家队教练周继红看中了。
才十三岁她就进了国家队,那叫一个快。
国家队可不是普通地方,每天训练强度大得很。
跳水这个项目表面看要求不高,但真要拿高分,最关键是入水时不能让水花太大。
陈若琳为了保持好身材少长体重,别人吃饭她光看,只能吃点青菜对付,这习惯她硬是坚持了整整五年。
有人说这么牺牲值不值,但她真闯出名堂来了。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她才十六岁就一跳封神,拿了金牌。
国外选手都感叹中国队厉害,因为这项目中国队已经两年没赢过了。
周继红后来说这是陈若琳该得的,她既有天赋又肯吃苦,风格像郭晶晶伏明霞那种高手。
比赛完了陈若琳去找教练,希望听听夸奖,周继红摸摸她头,鼓励她再加把劲儿。
这对师徒配合挺好,心意相通。
从那之后陈若琳就一发不可收拾,金牌越赢越多。
整个运动生涯里,她得过大大小小两百枚奖牌,其中世界锦标赛这类顶级比赛的冠军就拿了二十二个。
2016年里约奥运会成了她的退役告别战,她又稳稳当当拿个冠军,帮中国跳水队保住世界五连冠。
退役那一刻她拿着金牌,激动说这不仅仅是她自己一个人的,得分成四份谢谢爸妈和外公外婆。
大家起先误会她说的爸妈是亲生父母,后来才弄明白她指的是舅舅舅妈,早把二老当亲爹娘了。
那天场上来了两个意外客人:她很久没见过面的亲生父母。
陈若琳一见眼泪就下来了,这些年心里又恨又想的感情搅在一块儿。
她原谅了他们,但他们提出接她回家住时,她直接拒绝。
血缘再亲,隔了这么多年人也生分了。
双方后来慢慢来往了,但关系始终不温不火。
休息调整了两年,2018年陈若琳又复出了,不过不是当选手,而是转成教练了。
中国跳水队安排她带新人全红婵。
这小姑娘起点高,2021年一比赛就破了陈若琳当年的记录。
记者问陈若琳有没有失落感,她大大方方说纪录不是摆着积灰的,就是让人超越的,心态放得开。
当教练日子也不轻松,全红婵身体长大,训练发挥不稳定,跳水的“水花消失术”难达到完美状态。
陈若琳愁得不行,天天琢磨办法让她提升成绩。
赛场外记者提到全红婵的比赛,陈若琳也总揪着心。
她说弟子场上强,但日常练功差得远,变数太大了。
这份担忧里全是盼年轻人进步的心思。
除了教练的活儿,陈若琳自己也有人生烦恼。
年纪三十二了,亲戚朋友老催她找对象结婚。
可她一忙起来根本没空想这个事。
希望她未来能平衡好事业和生活,别拖过了头。
从运动员到教练,陈若琳对跳水的热劲儿一直没变。
她这条路走了快三十年,继续为中国跳水撒汗水,盼着培养出更多冠军苗子。
对此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