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 “崇洋媚外” 若真成了值得警惕的现象,其成因绝不是单一的 “大学自己培养”,更像是多重现实因素交织的结果,需要剥离情绪、理性拆解。 不可否认,部分高校的评价体系确实存在对 “国际标签” 的过度依赖。 比如职称评审中,海外经历有时会被当作 “硬通货”,甚至出现 “没有留洋经历就难晋教授” 的潜规则。 这种导向下,一些教师为了职业晋升,不得不将精力投入到 “刷海外经历” 上,无形中传递出 “国外经历更有价值” 的信号。 学术评价中对 SSCI、SCI 等外文期刊的倾斜,也让部分学者陷入 “为发外文论文而研究” 的怪圈,甚至出现用中文思考、硬翻成英文投稿的尴尬。 并非外文期刊不好,而是当评价体系将其作为唯一重要标准时,就可能扭曲学术研究的初心,让 “与国际接轨” 异化为 “向国外看齐”。 文科课堂上的 “言必称希腊罗马”,则折射出部分教育内容的失衡。 近代以来,中国学术体系确实受到西方影响较深,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核心概念多源自西方理论,课堂上介绍其起源与发展本是应有之义。 但问题在于,一些教学停留在 “搬运理论” 而缺乏 “在地化解读”,讲西方制度时如数家珍,分析中国实践时却失语或片面,甚至出现 “西方标准优于本土经验” 的隐性逻辑。 这种失衡并非 “不讲欧美就没得讲”,而是缺乏将西方理论作为参照、反观中国现实的自觉,久而久之容易让学生产生 “西方更先进” 的认知偏差。 至于为 QS 排名招揽留学生的争议,本质上是 “国际化” 被简单量化后的扭曲。 QS 等排名的指标中,国际学生比例占一定权重,部分高校为了提升排名,确实存在 “重数量轻质量” 的倾向,甚至降低录取标准、放松管理。 但这并非 “崇洋媚外”,更多是对 “国际化” 理解的浅薄 —— 真正的国际化是不同文化平等交流,而非靠 “低门槛招生” 刷数据。 当校园里出现留学生享受超国民待遇、管理宽松却缺乏引导的情况时,自然会让学生产生 “外国人更受重视” 的观感,这种政策执行的偏差,远比 “招揽留学生” 本身更值得反思。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现象叠加后形成的 “隐性氛围”:当教师为了职称奔波于海外镀金,学生为了保研比拼外文论文发表。 校园里的留学生政策透着明显的 “讨好”,年轻学生很容易从这些现实中得出 “国外更高级” 的结论。 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尚未形成稳定的价值判断,更容易将环境中的显性规则内化为自身认知,甚至出现对 “外国身份” 的盲目崇拜。 但将这一切归咎于 “大学自己培养”,未免过于简单。评价体系的偏差,根源在于学术自信的不足与评价标准的单一。 教学内容的失衡,反映了学科建设中 “本土化” 研究的薄弱;留学生管理的问题,则暴露了对 “国际化” 本质的误解。 这些问题的改善,需要的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 比如职称评审既看海外经历也重本土贡献。 学术评价既重视外文成果也认可中文精品,教学中既介绍西方理论也深耕中国实践,国际化既追求学生数量也注重交流质量。 大连工业大学的李某某事件,若确与 “崇洋媚外” 相关,那也只是极端个案,不能代表普遍现象。 但它提醒我们:当校园里的 “国际导向” 失去了文化自信的根基,当 “与国际接轨” 变成了 “对国外盲从”,就可能让少数人陷入认知误区。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培养 “既能平视世界,也能坚守本土” 的理性公民 —— 既知道西方的长处,也懂得中国的价值;既尊重多元文化,也不矮化自身传统。
大学果然是包容性极强的地方
【2点赞】
爱心个个
非我族类,比生异心。中国的古典文学讲的太好了,伟人75年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管理和治国的方法,伟人说的太好了,太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