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主席,距离“满票”缺了一票,周恩来找到主席,向他汇报了这个情况,毛主席回答:“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没关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9年9月30日傍晚,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里坐满了人。 576位来自全国各党派团体的代表,正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最后一天议程。 这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投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会议室里气氛庄重,代表们依次走向票箱,投下自己神圣的一票。 下午四点多,投票结束,代表们安静地坐在原位,等待最终结果。 工作人员在隔壁小会议室里紧张地清点选票。 晚上七点刚过,计票现场的气氛突然变得有些异样。 工作人员反复核对后发现,有效票数确实是576张,但毛泽东同志的得票数却是575票。 这个结果让在场的人都愣住了。 有人没投毛主席? 在那个年代,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的功绩有目共睹。 他的威望如日中天。 在很多人心里,全票当选是理所当然的事。 现在突然少了一票,大家心里都沉甸甸的。 工作人员的第一反应是可能有人填错了票,或者一时疏忽没投。 有人小声提议,干脆把这票算作废票,让毛主席全票当选。 但谁也不敢擅自作主,赶紧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这个情况。 周总理听完也皱起了眉头。 这事关系到主席的声誉,他也不敢轻易决定,便直接去找毛泽东同志请示。 毛泽东听完汇报,神情平静地说:“代表们有权利选我,也有权利不选我。少一票就少一票,实事求是地公布结果就好。” 这番话让在场的工作人员既意外又敬佩,最终决定按实际票数上报。 当晚七点半,会议执行主席刘少奇走上主席台,郑重宣布:“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575票。” 全场代表立即起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掌声中,每个人心里都在琢磨同一个问题:那缺的一票到底是谁没投? 有人猜测可能是毛主席自己没投自己,但这种说法很快被否定了。 这个谜团在怀仁堂里盘旋了好些年,直到多年后才慢慢解开。 没投这一票的人叫张东荪。 他早年留学日本,是个有自己政治主张的知识分子。 1919年他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杂志,开始在国内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不过他的社会主义理念和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太一样。 他不赞成搞阶级斗争,认为中国当时还不具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 所以当陈独秀等人筹建共产党时,他选择了退出。 但这不代表他不爱国,抗日战争期间,他利用燕京大学教授的身份,帮解放区采购药品,输送进步学生,为抗日做了不少实事。 张东荪最突出的政治观点是走“中间路线”。 他既看不惯国民党贪污腐败、独裁专制,也不完全认同共产党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他理想中的中国,是政治上学习英美的民主自由,经济上借鉴苏联的计划经济。 北平解放前夕,他多次劝说傅作义将军,最终促成了北平和平解放。 为此毛泽东还公开表扬过他:“北平和平解放,张先生是有功劳的。” 但新中国成立后,张东荪对全面倒向苏联的外交政策很不认同,坚持认为应该保持中立。 1949年9月参加政协会议时,他内心充满矛盾。 作为知识分子代表,他认可共产党推翻旧制度的功绩,但对其执政理念仍有保留。 投票时,他最终没把票投给毛泽东。 这个选择,反映了他对“中间路线”的执着,也体现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思想。 毛泽东同志面对575票的结果所展现的胸怀,恰恰体现了真正的民主精神。 他尊重每位代表的投票权,哪怕结果不够圆满。 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为新中国政治生活开了个好头。 而张东荪的选择,则让我们看到历史转折点上个人抉择的复杂性。 这缺失的一票,成为新中国民主进程中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建国时毛泽东当选主席缺一票 是谁没投票?(2))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