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一代名将郑维山最终因为生活低头了,他给昔日领导人徐向前写了一封信,信中恳切请求徐向前借粮食给他维持衣食,一向好脾气的徐向前大怒,随后一通电话连吵带骂。 1979年,郑维山将军刚刚结束长达八年的审查和软禁,回到北京。人是自由了,但生活却卡了壳。没职务,没待遇,一家老小要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 没办法,郑维山硬着头皮,给自己的老领导、老战友徐向前元帅写了封信。信里没多说别的,就是讲了讲眼下的难处,希望能借点粮食,渡过难关。 徐帅收到信,心里咯噔一下。他太了解自己这个老部下了,要不是真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郑维山那脾气,绝不可能开口。他立马就在信上做了批示,转给相关部门,要求尽快解决郑维山同志的生活问题。徐帅想着,一个为革命流过血的老红军,这点事儿还能办不了? 结果,这事儿就跟石沉大海一样,几个月没动静。徐帅坐不住了,直接一个电话打过去,对着电话那头就是一顿火。他不是气郑维山,他是气那些办事的机构和人员,那种不作为、慢作为的官僚作风。“一个为党为国打了半辈子仗的老同志,现在连饭都吃不饱,你们是干什么吃的!”这通电话,说是连吵带骂,一点不夸张。 这通火发完,事情总算是解决了。可这事在徐帅心里,留下了一个过不去的坎。所以后来,到了1980年,郑维山想去医院看望病中的徐帅,徐向前却对秘书说:“不见,我现在哪还有脸见他啊?” 这句话,听着真叫人心酸。元帅的“没脸”,不是因为位高权重,而是因为他觉得没能第一时间保护好自己的老部下,让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受了委屈。这背后,是那一代革命者之间,最纯粹也最沉重的情义。 要理解这份情义,咱们得回头看看郑维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这哥们,1915年生在大别山,骨子里就刻着“不服输”三个字。12岁那年,父亲在白色恐怖中牺牲,他没哭天抢地,抹了把泪,领着七十多个赤卫队员就继续干革命了。这哪是孩子,分明就是一头小豹子。 进了红军队伍,他更是把“猛”字发挥到了极致。长征,三次过草地。他硬是挺了过来,靠的不光是命大,更是脑子活。他总能找到最危险也最安全的那条线。后来,开国上将孙毅握着他的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他是“军中奇才”,这评价,是拿命换来的。 打仗猛,不代表他就是个莽夫。1948年解放北平前夕,他指挥的三纵队被敌人三面合围,天上飞机轰炸,地上炮火连天。指挥部下了死命令:“敌35军要是跑了,郑维山你全权负责!”这压力,能把人压垮。但郑维山硬是顶住了,像一颗钉子,死死卡住了敌人的退路,这才有了后来傅作义和平起义的可能。毛主席的战略构想,差一点就因为这一环的失守而功亏一篑。 到了朝鲜战场,他照样生猛。上甘岭战役后,他指挥的1953年夏季反击战,硬是把“三八线”那道弯弯曲曲的战线给拉直了。三千多人的大潜伏,悄无声息地摸到敌人眼皮子底下,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个经典案例。 就是这么一个从枪林弹雨里闯出来,为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却在1971年突然销声匿迹。因为所谓的“华北山头主义”问题,他被一撸到底,送到安徽的农场劳动改造,一去就是八年。 这八年,他从将军变成了农民。其中的苦楚,郑维山一声没吭,扛了过来。等到1979年平反回京,时代已经变了天。迎接他的,却是生活无着的窘迫。 好在,郑维山的人生并没有就此沉寂。 1982年,他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司令员。临行前,邓小平同志在家里见他,没有谈军事,却交给他两个特殊的任务。 “第一,绿化大西北,栽树种林,不能只管打仗,要为后辈着想。第二,培养十个八个接班人,我们都老了,未来是年轻人的。” 兰州军区,地处黄土高原,四分之三是荒漠戈壁,风沙一起,遮天蔽日。在这里种树,比打仗还难。很多人都说这是瞎折腾,树活不了。但郑维山那股犟劲又上来了。他把植树当成一项战备任务,发动部队,在营区、在荒山、在戈壁,见缝插针地种。 有人质疑他,他就说:“哪怕是搞‘丛林掩体’,也比光秃秃的强!就算失败了,也要给后人留下一点经验。”就这么一年年干下来,当年他亲手种下的树,很多如今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了西北戈壁上的一道道绿色屏障。 他对公家的事有多上心,对自家的事就有多“绝情”。夫人偷偷给老家的堂弟在军马场安排了个活儿,那地方穷得只能啃土豆。亲戚找上门来,想通过他要点化肥、要个职务,他要么直接躲开,要么就让下面人按规矩办,最后啥也没办成。他跟家里人说:“我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人民办事,绝不能给你们谋一分一厘的私利。” 2000年5月9日,郑维山将军在北京逝世。他生前留下遗嘱: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骨灰撒在生养他的大别山、战斗过的祁连山和河西走廊。他给中央写了最后一封信,落款是:“一个老共产党员、老战士郑维山”。 张万年上将看到信后,亲笔批示:“非常感人,信要保存。”
此人军衔不好评,元帅、大将都可能,他说:苏联同职务是元帅“1955年3月15日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