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屯事件发生后,张作霖在火车上被炸成重伤,并没有当场死亡,被抬回大帅府,临终前安排了三件事:第一:“这毫无疑问是日本人的阴谋,我已经没救,必死无疑!”第二:“惟宜严守秘密,不使外人得知,一面力持镇静,维持秩序。”正是这个原因,张作霖被炸后的十几天都秘不发丧。第三:“立马召小六子回奉主持政事,希望诸人辅助之。” 提起皇姑屯事件,大家脑子里可能就是“轰”的一声,然后“东北王”张作霖没了。但这里面的道道,远比一声爆炸复杂得多。张作霖这个人,能从一个打保险的土匪,混成东北的实际统治者,靠的绝不仅仅是能打能杀。他那份老辣和毒到骨子里的眼光,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1928年6月4日凌晨,那声爆炸撕裂了张作霖的豪华专列,也把这位枭雄的生命撕开了一道无法弥补的口子。当他被浑身是血地从扭曲的铁皮里抬出来时,所有人都懵了。但他自己,反倒是那个最清醒的。 被抬回奉天大帅府的小青楼后,张作霖的喉咙被弹片严重割伤,已经说不出完整的话了,但他用尽最后的气力,抓着身边人的手,断断续续地交代了三件大事。这三件事,可以说为风雨飘摇的东三省,争取了最宝贵的喘息之机。 第一件事,直接点名凶手。他喘着气说:“打我的是日本人……日本人的阴谋……我没救了……” 在那个混乱的时刻,能如此清醒地判断出是日本人下的黑手,而不是把锅甩给南方的北伐军,这本身就是一种顶级政治智慧的体现。他知道,这事儿要是搞错了对象,整个东北的局势立马就得崩盘。 第二件事,堪称“神之一手”——秘不发丧。他叮嘱左右:“严守秘密……维持秩序……” 这句话的分量有多重?当时奉天城里,日本关东军虎视眈眈,就等着张作霖咽气的消息,好趁乱动手,制造一个“保护侨民”的借口来接管东北。张作霖一死,群龙无首,内部再一乱,那东北就真成了日本人的囊中之物了。所以,大帅府硬是撑着,对外宣称大帅只是受了点轻伤,每天照常让厨房给张作霖送饭,医生进进出出,演了一出长达13天的大戏。这十几天,就是为第三件事抢时间。 第三件事,就是召“小六子”张学良回奉天。这是定乾坤的一步。老帅知道自己不行了,必须让继承人立马回来稳住大局。只有张学良坐镇奉天,奉系这盘棋才不会散。 说完这三件大事,张作霖还特别留下了一句几乎是“密语”的遗言,他警告身边的心腹,绝对不能让一个人带兵进入东北,否则后患无穷。这个人,就是奉军五虎将之一,外号“狗肉将军”的张宗昌。 这就很有意思了。张宗昌不是他手下的大将吗?为何临死前还对他如此忌惮? 咱们得先看看张宗昌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位老兄,山东掖县人,早年闯关东,当过土匪,混过俄国,后来投身革命党,又跳槽到北洋军阀冯国璋手下。冯国璋一倒台,他提着礼物想去投靠曹锟,结果被吴佩孚嫌弃,硬是没要他。走投无路之下,通过张学良的引荐,才算进了奉系的大门。 可以说,张宗昌的履历,就是一部“反复横跳”的投机史。 张作霖是什么人?察人观物的本事早就炉火纯青了。他第一次见张宗昌,就把这个人看得透透的。但他没有直接撵走,而是给了个宪兵营长的小官,配了几百条破枪,让他自己去折腾。这是张作霖的用人之道:是龙是蛇,拉出来遛遛。 没想到,张宗昌还真有两把刷子。剿匪、打仗,样样敢打敢拼。尤其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里,他带兵直捣滦州,为奉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张作霖是个讲究人,有功必赏,大手一挥,就把富庶的山东省交给了张宗昌,让他当上了山东督军。 但是,重用归重用,信任归信任。在张作霖心里,张宗昌始终是“外人”。他很清楚,张宗昌这种人,有奶便是娘,忠诚度基本为零,全靠利益捆绑。所以你看,张作霖在世的时候,张宗昌虽然手握重兵,但他的地盘一直在关内(山东),张作霖从没让他把军队的核心力量渗透回东北老家。这就是把他当成一条养在门外的恶犬,用来看家护院可以,但绝对不能让他进到屋里来。 张作霖临终前的担忧,正是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他知道,自己一死,奉系内部必然会有权力真空。张学良年轻,威望尚浅,而张宗昌这样的野心家,手里有兵,胆子又大,一旦让他找到借口,比如打着“奔丧”或者“维持秩序”的旗号带兵进入奉天,那很可能就不是吊唁,而是直接抢班夺权了。到那个时候,日本人再一掺和,东北的局面就彻底完了。 后来的事,也完全印证了张作霖的判断。老帅死讯一公布,张宗昌果然坐不住了,上蹿下跳,要求带兵回奉天“奔丧”。但张学良牢记父亲的遗言,和奉系元老们商量后,客气又坚决地把他挡在了山海关外。 没了张作霖的压制,又被张学良拒之门外,张宗昌的末日也就快到了。他后来被各路军阀打得落花流水,丢了山东,成了丧家之犬。1932年,当他想回山东东山再起时,被当时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视为心腹大患,最终在济南车站被人当场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