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毛主席到沈阳机床电器厂视察,可她发现全厂工人全都态度冷漠,就连自己问话

时光旧梦远 2025-08-05 20:59:18

1958年毛主席到沈阳机床电器厂视察,可她发现全厂工人全都态度冷漠,就连自己问话也是无一人回答,就在毛主席大为不解的时候,突然一位女工站起来大声喊道:“毛主席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故事得从1958年那个早晨说起,沈阳机床电器厂的车间里,一大早,平日里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几位大领导就黑着脸站在车间,一言不发。 紧接着,车间主任召集所有人,省掉所有客套,直接宣布了三条“铁律”:不许抬头,不许说话,不许离开工位。 虽然谁心里都犯嘀咕,可谁也不敢问,中午饭刚扒拉几口,所有人又被叫去搞大扫除,连墙角旮旯都得整得比谁家客厅都干净,工人们一边干活一边猜测,这到底是要来什么人物,排场这么大? 而人群里,苏玉春正挺着大肚子在自己的工位上忙活,家里人早就劝她请假歇着,可她总觉得手上的活儿放不下,也不想让丈夫一个人扛着,她的工作是给铆工配料,配的就是螺丝、线路这些小玩意儿。 但在她看来,自己配出去的每一个零件,都关系到一台机器的运转,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心跳,她习惯了听指令、埋头干活,是这片紧张氛围里最不起眼的一员,她也没兴趣打听什么内幕,只是把领导的话记在心里,低头检查着手里的配件。 谁知,这片压抑的寂静,很快就会被她自己打破,这天下午两点多,车间门口的说话声忽然停了。 这时一个身影走了进来,穿着朴素的中山装,脚步很稳,眼神平和地扫过整个车间,苏玉春的余光扫到那张脸时,心一下就提到了嗓子眼——那张脸,在报纸上、在宣传画里,她看过无数次,是毛主席! 这让苏玉春脑子“嗡”的一声,瞬间一片空白,心跳快得要把胸口撞开,手里的螺丝掉在地上都没发觉。 那一刻,整个车间安静到了极点,只剩下机器规律的嗡鸣,所有人都像木头人一样钉在原地,低着头,大气不敢出。 当毛主席缓缓走到苏玉春他们这一排,温和地问了一句,车间有没有什么困难,声音不大,但在寂静中却格外清晰。 可是,回应主席的,是更彻底的沉默,纪律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所有人的激动和崇敬都死死地压在心底,没人敢吭声。 就在这几秒钟的停滞里,苏玉春的内心却翻江倒海,一个念头像火星子一样冒出来: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机会,她想当面问声好! 最终,一种朴素的冲动压倒了所有的紧张和顾虑,她猛地抬起头,在所有人的静默中,用尽全身力气,清晰地喊了一声:“主席好!” 这一声问候,瞬间把车间的死寂给震碎了,毛主席停下脚步,转过身,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主动朝苏玉春走过来,伸出了手。 而苏玉春几乎是本能地,也伸出了自己那只还沾着机油的手,和主席的手握在了一起,随行的摄影师反应极快,按下了快门,把这一握定格成了永恒。 当主席又问了她的工作和生活,苏玉春低着头小声地一一回答,这短短几分钟,成了她一生最闪亮的回忆。 那一次握手,对苏玉春此后,这张照片被挂在工厂的荣誉室,印上了宣传海报,她也成了全厂学习的榜样。 可这份从天而降的荣誉,对苏玉春来说更像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她没把它当成炫耀的资本,反而对自己更狠了。 在怀孕后期苏玉春没请过一天假,孩子出生没多久就回到了岗位上,几年后,国家号召“三线建设”,支援内地,她想都没想就报了名,跟着队伍去了条件艰苦的大后方,把自己的后半生,彻底交给了国家的洪流。 而几十年过去,照片的颜色早已斑驳,可苏玉春却用自己踏实的一生,让那个瞬间的精神愈发鲜亮,她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功绩,做的都是最平凡的活儿,但她用最笨拙也最真诚的方式,回应了那个时代的召唤,那一秒钟的勇气,似乎真的成了她一生的底色。 那么,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人这一辈子,那个灵光一闪的瞬间,真的能支撑起此后漫长的信念与追求吗? 或者说,真正起作用的,究竟是那个瞬间本身,还是我们为了对得起那个瞬间,而付出的长达一生的努力? 【信源】澎湃新闻《苏玉春:誓言无声 今生无悔》

0 阅读:7073

评论列表

大海

大海

31
2025-08-06 04:05

伟人爱民如子。

用户83xxx05

用户83xxx05

10
2025-08-06 11:39

你年代的人们为了信仰而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用户10xxx62

用户10xxx62

3
2025-08-06 13:56

幸福 光荣!!!

用户10xxx78

用户10xxx78

2025-08-06 14:24

我就是甘肃天水二一三机床电器厂的退休工人,和苏玉春老师付在厂里一起工作几十年。二一三厂,每年的2月13日,都举行伟大领袖毛主席,1958年2月13日,视察沈阳机床电器厂的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