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梓材倾囊资助伟人40光洋,不料,建国后一连收到毛主席十三笔钱 1950年初,北

素笺书旧情 2025-07-29 02:36:30

郭梓材倾囊资助伟人40光洋,不料,建国后一连收到毛主席十三笔钱 1950年初,北京。 “主席,湖南湘潭有位叫郭梓材的老同学来信了,信里说……生活上遇到了些难处。”秘书把一封薄薄的信笺递过去,声音很轻。 毛主席搁下手中的笔,抬起头。郭梓材?这个名字,他太熟悉了。一段尘封了几十年的往事,瞬间涌上心头。他接过信,没有立刻拆开,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复杂的怀念。那不仅仅是一个同学的名字,更是一段峥嵘岁月里,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时光得倒回至清朝末年的1906年。在韶山冲的一家私塾里,一个叫毛泽东的大孩子,正和一个比他小三岁的郭梓材同窗苦读。在郭梓材的记忆里,这位毛同学脑子活络,记性好得出奇,背书快,但从不肯死记硬背。他最爱干的事,就是带着一帮同学跟私塾老先生“抬杠子”,挑战那些陈腐的规矩。 那会儿的孩子,都怕先生。可毛泽东不怕。先生前脚刚走,他后脚就领着大家伙儿下池塘摸鱼,上后山摘野果。先生不让看“闲书”,他就偷偷地把《三国演义》、《水浒传》塞在经书里看,看得津津有味。不得不说,这种骨子里的叛逆和对权威的质疑,似乎是与生俱来的。 两人的友谊,远不止于课堂。毛主席的父亲毛贻昌家教极严,有时候为了躲避父亲的责骂,他干脆就不回家,直接跑到郭梓材家里,两人挤在一张床上过夜。夜深人静,往往是毛主席讲,郭梓材听。他肚子里有讲不完的故事,从书里看来的,自己琢磨的,总能把郭梓材听得入了迷。这份少年情谊,单纯而又牢固。 私塾毕业后,两人各奔东西,但联系并未中断。1911年,辛亥革命的枪声响起,血气方刚的毛主席认定当兵是救国之道,便拉上郭梓材,一同投身湖南新军。不过,军旅生涯仅仅维持了半年多,他便发现军队里的旧习气与自己的理想相去甚远,于是毅然退伍,考入了长沙第一师范。郭梓材则因家境所迫,没能继续求学,早早进入社会,在湘潭一家电灯公司谋了份差事。 有意思的是,毛主席不仅和郭梓材是至交,和他后来的妻子刘天民也有一段不解之缘。刘天民是个苦命的女子,五岁就被许了人家,十四岁便被送去做童养媳,受尽欺凌。但她骨子里也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1919年,她逃了出来,还进了女校读书。 这件事,毛主席是从一个共同的朋友李耿侯那里听说的。1921年他回韶山时,对刘天民的抗争精神大加赞赏,决定帮她一把。他亲自登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硬是把刘家的长辈说通了,同意退婚。这件事,让刘天民感念了一辈子。后来,郭梓材与刘天民喜结连理,这份缘分,也让两家人的关系更加紧密了。 真正让毛主席铭记一生的,是1926年发生的一件事。当时,他回到湖南考察农民运动,途经湘潭时,身上的经费已经捉襟见肘。郭梓材得知后,二话没说,将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全部家当——整整40块光洋,全都拿了出来,塞到老同学手里。 试想一下,在那个年代,40块光洋对于一个电灯公司的普通职员来说,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可能是一家子大半年的嚼用。郭梓材的这一举动,是倾囊相助,更是对老同学革命事业的无条件信任。这份情义,在毛主席心中,分量千钧。他当即决定,要介绍这位靠得住的兄弟入党。 新中国的曙光照亮了大地,当年的革命者成了国家领袖。而郭梓材,这位普通的劳动者,却在时代的变迁中遇到了难处。他原本的教师工作丢了,只能在一家猪鬃厂当个会计,薪水微薄,生活困顿。走投无路之下,他才想起了北京的老同学,写了那封信,希望能到北京找份工作。 毛主席收到信后,并没有利用职权为他安排工作。这是他的原则,公是公,私是私,绝不能开口子。但他不能眼看着老同学受苦。他立刻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300元钱寄了过去,解燃眉之急。这只是一个开始。 从1950年到1962年郭梓材去世,这样的汇款,前前后后竟有十三次之多。1954年,郭梓材的亲戚去北京看望毛主席,他又仔细询问老同学的近况,得知依然不宽裕,便又寄去300元。1955年,郭梓材得了眼病,无法工作,毛主席的汇款再次及时送到。1961年,主席再次寄钱,并在信中写下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们以后还有困难,仍可以写信告诉我。” 这十三笔钱,全部出自毛主席个人的稿费收入。每一封信,每一笔钱,都承载着一份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承诺。它偿还的,早已不是那40块光洋的本金和利息,而是一份在微末之时,友人给予的珍贵信任。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背后,正是这些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故事,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人物真实的体温,也感受到了那份贯穿始终的质朴与真诚。

0 阅读:91

猜你喜欢

素笺书旧情

素笺书旧情

素笺书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