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十四亿人”,近期美国大使放出狠话:只要中国不听话,不低头,就要卡粮断油,让

古今知夏 2025-08-05 19:13:45

“饿死十四亿人”,近期美国大使放出狠话:只要中国不听话,不低头,就要卡粮断油,让十四亿人挨饿。 这话听着就站不住脚。真要论起粮食家底,中国这些年早就把根基扎得牢不可破。 就说 2024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14130 亿斤,平摊到每个人头上,一年能有 995 斤。国际上都说 400 斤就够安全线了,咱这数儿直接翻了一倍还多。别以为这是虚的,你去农村看看就知道,东北黑土地上,联合收割机一过,成片的麦子就变成了金灿灿的颗粒; 江南水田里,插秧机一趟趟跑,绿油油的秧苗转眼就排好了队;西北旱塬上,滴灌带沿着田垄铺得整整齐齐,玉米杆子长得比人还高。从海南的冬季瓜菜到黑龙江的寒地水稻,一年四季都有作物在生长,这才有了实打实的收成。 种粮的规模也得说道说道。东北平原每年调出去的粮食,够 6 亿人吃一整年;黄淮海地区的小麦,占了全国总产量的一半还多,麦收的时候,几千台收割机连成线,一个星期就能收完千万亩地;长江中下游的双季稻产区更厉害,一块地一年能收两季,一季就能打 1200 斤。 这十年建起来的 10 亿亩高标准农田也不简单,地里埋着传感器,手机上就能看土壤干湿,旱了自动浇水,涝了赶紧排水,就算天公不作美,粮食也不会少收多少。新疆的棉田里套种玉米,一亩地能多收 300 斤;西南石漠化山区改造成梯田,以前连草都长不好的地方,现在种谷子亩产也能过 800 斤。 现在种粮也早不是光靠力气了,科技上帮了大忙。河南的万亩农场里,无人机一天能管 500 亩地,撒化肥、打农药,误差不超过 3 厘米;江苏的稻虾共作基地,水下装着监测器,水温、氧气够不够,机器一看就知道,水稻能增产 15%,小龙虾也长得肥。 最关键的是种子,全国的种质资源库存着 52 万份种子,自主培育的 “济麦 44” 小麦,一亩地能收 800 多公斤;耐盐碱水稻在山东东营的滩涂上,亩产也能达到千斤。袁隆平团队的第三代杂交稻在云南创下过亩产 1200 公斤的纪录,李登海培育的玉米,十年间亩产提高了 30%,这些好种子让主粮自给率一直保持在 95% 以上。 粮仓里的储备更是让人心里踏实。全国 3000 多个标准化粮仓,那些圆顶的浅圆仓能恒温储粮,放 5 年都坏不了;2000 座低温种子库,保存的稻种放三年,发芽率还能超过 90%。 这些储备粮不是放着不动的,每年会有 20% 进入市场流通,既保证新鲜,又能稳住价格。每个地级市都存着够吃 30 天以上的成品粮,2020 年疫情的时候,“军供站 + 超市” 的应急网络,48 小时就把粮食送到了各个角落,货架上的米面油从来没断过。 美国想在进口上做文章?其实每年进口的 8000 万吨粮食里,70% 是大豆、高粱这些喂牲口的,人吃的主粮进口还不到 5%。而且进货渠道也多,巴西的大豆、阿根廷的玉米、俄罗斯的小麦,从 30 多个国家进货,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 能源方面也不用愁,2024 年可再生能源装机有 12 亿千瓦,相当于 60 个三峡电站;中俄原油管道、中哈天然气管道建起来后,进口通道也多了。山东东营的页岩油项目一年能产 2000 万吨,南海的深水气田让天然气自给率提高到 70%,想断供根本没那么容易。 说到底,十四亿人的吃饭问题,一直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从种粮到储备,从种子到能源,每个环节都有保障。美国大使那番话,根本没看清中国这些年打下的基础。地里能长出来,仓里能存得住,科技能撑得起,这样的底气,不是几句狠话就能动摇的。

0 阅读:120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46

用户10xxx46

2025-08-05 19:41

能饿死中国14亿人 十年脑血栓是不够的

帝湶

帝湶

2025-08-05 20:03

小便那能吹,房子做在空中?据我所知,我的农村。良田少了一半,都建房子了,城市周边更别说,良田少了,产量那么高

猜你喜欢

古今知夏

古今知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