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姚洋教授最近的一段话火了!他说:“我们有大概1200所本科院校,其中一半

芸霄记史 2025-08-05 18:19:52

北京大学姚洋教授最近的一段话火了!他说:“我们有大概1200所本科院校,其中一半的学校都应该改造成职业技术大学,这些技术类大学的今后就是以培养技能为主,我们说实在的不需要太多这种宽口径教育的大学,留下600所,我觉得足够了。”   现实情况是,很多顶着“大学”名号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不少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都感到头疼,每年招聘季收到的简历看起来都很光鲜,名校毕业,专业对口,可是一到实际操作环节就露了馅。   安排他们去车间,很多人连最基本的行业通用软件都没用过,更别提看懂复杂的装配图纸了。   这种尴尬局面的背后,是大学教育内容的“悬浮”状态。在一些所谓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里,教学模式依然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大课灌输。   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连最基础的专业实训都可能只是用PPT展示一下流程图。有财经专业的学生直到去单位实习,才发现自己连一张正规的发票都不会开,当她向学校老师求助时,得到的回复却是这不属于学校的培养目标范围。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反而办得有声有色。广东有家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最近就在网上很出名,因为他们把学生的日常实训课进行了直播。   视频里,晚上十点多的实训车间依旧灯火通明,学生们正围着一台崭新的数控机床,对照着图纸反复操作、调试。   评论区里很多人都在感慨,这才是真正学东西的样子。据说这所学校的系主任本身就是从大工厂出来的技术专家,他上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直接用工厂的真实案例来教学,保证学生接触到的设备和技术都是行业里正在用的。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进企业几乎不需要适应期,马上就能上手干活,每年都成了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然而,让一半的本科院校主动转型,这中间的阻力非常大。最直接的障碍就是“面子”问题。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心里清楚,自己的实验设备陈旧,师资力量也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但只要校名里还带着“大学”两个字,就能在招生时更有吸引力。   曾经有地方院校下定决心,把名字改成了“技术学院”,结果第二年的招生人数锐减了一半。这种所谓的“贬低感”,让很多学校宁愿在“名不副实”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也不愿轻易做出改变。   可是,市场的需求比情绪的反应要直接得多。企业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零开始教一个新人,他们宁愿花高薪去聘请有经验的高职毕业生,甚至愿意为他们配备专门的成长导师,就是看中了他们强大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姚洋教授的建议并非是要让大学“掉头”回去变成传统意义上的中专或技校,而是希望那些在学术研究上没有优势、在通识教育上又缺乏特色的学校能够及时“转弯”,专注于培养能够真正动手、解决问题的实干型人才。   这并非对大学的降级,而是对教育资源的一次重新优化配置,让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能在各自的赛道上发光发热,共同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0 阅读:5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