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年,杨太后设宴,故意将儿子宋理宗灌醉,还安排一个又黑又斜眼的丑女侍寝。可

风城春史呀 2025-08-05 14:10:13

1227年,杨太后设宴,故意将儿子宋理宗灌醉,还安排一个又黑又斜眼的丑女侍寝。可是一觉醒来,宋理宗被气得直跺脚,跑来讨要说法。谁知,太后却说,本宫要你立她为皇后!

这蛮横到毫无回旋的抉择,深扎在宋室的危局与人心幽深处。

而原本赵昀本只是沂王一脉的宗室旁支,前朝的权相史弥远为了方便掌控,才一手将他扶持上至尊之位。

别看他是个皇上,但是不管啥都是,史弥远说了算。

而杨太后走的路比他吃的盐都多,看着这无掌控自己命运的养子,他深知,自己该出手了。

最好的方法那就是联姻,借助老丈人家的势力,叫人心生忌惮。

而谢道清就是最好的选择。

谢道清,那可是名相谢深甫的独孙女,身世的余荫是她立足宫闱的唯一依凭。

虽然现在他家道中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凭借祖上余荫没几个人敢动她。

而且这位姑娘却自有一番硬挺的风骨,靠着一双灵巧的针黹之手养活己身,更以十年寒窗灯火,于书卷里开辟出另一重辽阔天地。

在入宫侍奉后,她谨守身份,沉稳可靠的行事作风如细流涓滴。

因为这些个被杨太后看重。

杨太后看重的不仅是谢家的名望,更是这个女子坚韧无声的内在力量。

她相信,唯有此女能担得起辅弼新君、抗衡史相的重担。

年轻的天子心气高傲,宫中不乏窈窕淑女,尤其那位贾氏女,容色清艳,一笑嫣然。

相较之下,其貌不扬的谢道清如同蒙尘的暗影,长久以来,理宗请安于太后时,她即便垂首侍立,也未曾赢得帝王一丝垂青。

但是那夜的酒宴,杨太后为斩断皇帝心中绮念,彻底将谢家恩情与皇家利益绞入同一命运绳结,精心安排了这场侍寝迷局。

宋理宗虽然不大乐意,却敌不过太后清醒点明冷酷的现实,龙椅未稳。

此时的史弥远如巨蟒盘踞。

而谢深甫昔年于她有存续之恩,谢氏旧部的势力更是朝堂牵掣史党唯一堪用的磐石。

美貌丝绢,哪里敌得过朝堂上无形的刀光血影?

纵有万般不愿,政治的天平重重压倒了青春好色,一纸册立皇后的诏书在朝野惊疑中颁下。

大婚那日,沉重的凤冠珠帔之下,谢道清黑黄的面容被吉服严遮。

当红绸掀落,她迎向理宗复杂目光时没有半分扭捏,只沉静陈请若皇帝不喜,她甘居别殿,尽心服侍太后、料理宫务,绝不添扰。

这番开诚布公的言谈,带着某种不卑不亢的坦然,倒让宋理宗一时错愕无言。

谢道清确如承诺,避居深宫一隅,远离争宠夺艳的风波。

史弥远眼线如刺,意图探入宫廷每个角落,却在她无形的水磨手段前频频失手,无法越过皇后布下的屏障。

杨太后生病了,是她整宿整宿的陪着。

有天晚上,闲着没事的宋理宗,看到谢道清房间灯还没关。

于是推门而入,看到谢皇后正俯首案前,书卷半掩一卷摊开的边塞舆图,桌上寒素的碗盏里仅盛糙米与小撮咸菜。

谢道清只淡淡解释国用维艰,前朝用兵之际,节省粒米亦是本分。

昏黄的光晕勾勒着她侧脸的轮廓,那一刻,那张被冷落的面庞上,竟浮动着某种朴拙坚韧的光彩,令宋理宗心中莫名一颤。

直到公元1233年冬,权倾一时的史弥远终于病逝。

宋理宗终于翻身了,首先想的就是废黜谢皇后、扶贾氏正位。

然而诏命未出,朝堂上劝止的奏章便如雪花汹涌而至。

弹劾之声非止于清流,那些曾依附史党、却也暗中感念谢家祖荫或慑服于皇后持重风仪的官员,也异口同声地力陈“谢后贤德,非可废也”。

宋理宗立瞅着,地下伏拜群臣,才真正领受杨太后的深意。

她的“不美”,反成为最无声的盾牌,她的持守,早已不动声色筑起了御座前的一道无形厚墙。

在那之后,宋理宗终于释然,将这位结发妻子纳入了同心。

贾贵妃盛年而逝后,深阔的宫室内反而多了些沉实气息。

宋理宗到中宫愈勤,有时只为看谢道清如何有条不紊地处置诸般宫务,那斜睨的眼睛深处仿佛有洞察幽微的冷静。

他也会倾听她讲起祖父谢深甫早年在朝堂纵横捭阖的遗事旧闻。

他第一次发现,这个被他冷落多年的女人,不仅懂得他渴盼亲揽乾坤的野心,也理解他对朝廷积弊、外患压境的深深忧虑。

甚至能包容偶尔从他眉间掠过的、褪不净的少年气性。

1264年秋,缠绵病榻的宋理宗已近大限。

他吃力地握住守在榻边的谢道清的手,浑浊的眼睛里涌起愧意深重。

谢道清只是无声地用绢帕轻轻拭去他唇角不受控制的湿痕。

之后宋理宗走了,留下风雨飘摇的江山与孤儿寡母。

当元军铁蹄踏碎江南烟雨,举朝文武惊惶如散鸟,力主屈膝弃都的悲鸣声充斥殿堂。

是她顶着太皇太后的冠冕,拼死维系临安最后的壁垒。

纵使终局无力回天,她最终在城破时刻冷静签署降书、率赵氏宗室北行,以一人之智与节,换得了皇家血脉的存续和万千黎庶在乱军中的些许生机。

后人评说谢道清,总难绕开她的奇容与命运的阴差阳错。

但这被历史粗粝手指强行推上帝王榻前的传奇女子,硬是用她的不美、她的坚冰般的定力、她的通身书卷浸润出的清醒,为赵宋残破江山,挺住了最后几十年的脊梁。

0 阅读:260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