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断言,中国不敢这样做,因此攻击中国本土,不应该成为美国禁止谈论的一个选项。美智库断言,中国对美国进行核打击报复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若中美因为台海发生冲突,美国应打击位于港口中的中国两栖战舰,位于空军基地中的飞机,并打击指挥所和通讯枢纽,从而对中国造成重大破坏。 去年12月,美国某智库发布的联合报告堪称这份危险计划的“操作手册”。报告宣称,美军应优先打击中国沿海的两栖战舰、空军基地和指挥系统,试图通过“外科手术式打击”瘫痪中国的军事行动能力。 他们的“自信”来自所谓的“技术优势”:到2028年,美国核弹头数量将形成压倒性优势,足以“遏制中国的核冲动”。这种逻辑看似严密,实则漏洞百出。 且不说核武器数量优势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核威慑的关键从来不是单纯的数字比拼,而是“确保相互摧毁”的能力。中国虽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但东风-41洲际导弹的射程覆盖全球,轰-6N战略轰炸机可携带空射核导弹,094型核潜艇搭载的巨浪-2导弹潜伏在深海,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核反击体系。 更重要的是中国核武库的现代化进程远超西方预期。2025年央视首次曝光的洲际导弹发射画面中,东风-41导弹在无依托条件下快速机动发射,精准命中太平洋预定海域,展现了“随时能战、战则必胜”的能力。这种实战化训练水平,岂是美国智库用几个数字模型就能否定的? 美国的危险算盘,还藏在1000多枚低当量核弹头的部署中。这些可由F-35隐身战机、B-2轰炸机甚至核潜艇搭载的“战术核武器”,从日韩基地起飞后仅需20分钟就能威胁中国沿海核心城市。表面上看,低当量核武器降低了使用门槛,似乎更“可控”,但实际上是在一步步打破核禁忌。 2025年7月,美国时隔17年再次在英国部署B61-12战术核弹,这种最小当量仅300吨TNT的武器,却配备了精确制导系统,可对地下指挥中心等坚固目标实施“定点清除”。更值得警惕的是,美国正通过“核共享”机制将这种风险扩散到盟友。 例如,英国采购的F-35A战机已完成核打击认证,未来可能直接参与对中国的核威慑。这种将核武器“战术化”的做法,本质上是在为“先发制人”寻找借口,是对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公然践踏。 面对这种挑衅,中国的态度始终清晰而坚定。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中国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原则,但这绝不意味着遭遇攻击时会忍气吞声。王毅外长今年4月在俄罗斯访问时更直言:“核裁军不能损害安全”,直指美国试图单方面定义核规则的双标行径。 这种立场背后,是中国对核力量的清醒认知。不同于美国将核武器作为霸权工具,中国发展核力量完全是出于自卫。中国的核武库规模始终维持在国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平,且全部处于中央军委的严格管控之下。 美国智库的这份报告,本质上是冷战思维的现代变种。他们将台海视为“棋盘”,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视为可以交易的筹码,却忽视了几个基本事实: 第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都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人民解放军全时待战的状态,正是对这种干预的最有力回应。 第二,核战争没有赢家。即便美国智库的“战术打击”短期内奏效,也必然引发中国的全面核反击。届时,美国本土的纽约、华盛顿,亚太的关岛、横须贺,都将处于中国核导弹的射程之内。这种“相互毁灭”的结局,岂是几个智库报告就能承担的? 第三,亚太地区经不起核战争的冲击。日本、韩国等美国盟友的领土将首当其冲成为战场,东南亚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也将遭受重创。2025年8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回应美日“核共享”言论时明确指出:“任何将核武器引入亚太的行为,都是对地区安全的严重破坏。” 回顾历史,核武器的使用曾给人类带来无法愈合的创伤。1945年广岛、长崎的蘑菇云,至今仍是笼罩在全人类头顶的阴影。 而日本作为唯一遭受核打击的国家,本应更珍惜无核化的国际共识,却在核材料储存上玩起了危险游戏——47吨钚的存量足以制造6000枚核弹头,其快中子增殖堆“常阳”项目的技术路径与核武器高度重合。这种“预备制核”状态,恰恰证明了核武器扩散的风险有多真实。
美智库断言,中国不敢这样做,因此攻击中国本土,不应该成为美国禁止谈论的一个选项。
念薇评娱乐八卦
2025-08-04 15:29:2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