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击中国人案件频发,石破茂暴露真面目,做了个意想不到的决定 2025年本应是日本反思战争历史、修复地区关系的重要时间节点。 然而,一连串针对中国人的恶性袭击事件与日本首相石破茂拒绝发表战败80周年谈话的决定,却将这一纪念时刻变成了情绪与矛盾的临界点。 从街头的仇恨犯罪到政治高层的“沉默”,我们见证的是一个国家在面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挑战时的集体退缩,也是中日关系在敏感节点上的一次真实崩塌。 近期多起发生在日本的对中国人袭击事件性质极其恶劣,几乎以日为单位地爆发:地铁辱骂、勒颈抢劫、群体围殴,且无明显金钱动机。 这些事件不仅令人愤怒,更令人担忧的是其中所透露出的“随机而有目的”的仇恨特征,在加害人与受害人素不相识的背景下,这种暴力行为极可能源于社会深层的排外心理。 2025年本该是和平纪念的时点,却变成暴力的爆点,其背后,是对过去战争未彻底反思的社会集体心理投射出的阴影。 这些事件之所以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关注,除了受害者身份和行为残忍程度外,更关键的是它们与日本政府近年来在对待历史问题上的态度形成了某种隐性协同。 日本社会近年来排外情绪不断上升,其根源不仅在于经济放缓、老龄化加剧等结构性问题,更在于政治保守主义抬头所带来的民族主义话语合法化。 社会的仇恨情绪并非凭空产生,当政府对历史选择性遗忘、执法系统对暴力选择性容忍时,这种“软纵容”所滋养的民间暴力就具有了某种政治默许色彩。 而在这场“国家情绪管理缺位”的背景下,石破茂的表现尤为令人失望,他原本以对华友好、理性温和的技术官僚形象崛起于政坛。 但在当前这一敏感时刻,却选择对历史“沉默以对”,自1995年村山富市开始,每逢十周年,日本政府均会发表带有反思性质的官方谈话。 而石破茂不仅早早决定绕过内阁审议,更有意完全取消这一讲话传统,他的理由是为了避免激怒党内保守派、维持政权稳定。 但在道义上,这无异于主动断裂一条本就脆弱的历史责任链条,这不是一位领导人在历史节点上的深思熟虑,而是一种对党内权斗的投降式回应。 这种个人退缩实则揭示了一种更深层的制度变动:战后以来日本政府通过“谈话机制”构建出的有限历史责任正在被系统性地拆解。 从安倍晋三2015年谈话中提出“日本不应继续背负历史包袱”起,这一“去历史化”的逻辑逐渐成为主流。 石破茂的决定,不是特例,而是这股潮流的延续,当官方都不再愿意在纪念日表达最基本的反思,国家层面的道德自律也就随之崩解。 令人讽刺的是,正当中国人在日本的街头遭受袭击,政府却在同一时刻选择取消一场象征和平与反思的讲话。 一种暴力是肉体上的直接攻击,另一种则是价值上的默许沉默,这两者或许表面上无关联。 但在政治与社会互动的深层逻辑中,显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对我们中国的不尊重、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以及对极端情绪的“非正面制止”。 放在更广阔的地缘政治坐标系里看,石破茂的“意想不到的决定”也许并不令人意外。 在中美博弈持续加剧的背景下,日本保守势力借外部压力完成了内部凝聚,通过模糊战争责任与否认历史过失,为其重新“走向正常国家”提供叙事合法性。 而对华态度日益强硬、历史反思逐渐消解,也使得中日之间原本就薄弱的战略互信雪上加霜,这一趋势不仅仅危及双边关系,更在潜移默化中拖慢整个东亚的历史和解进程。 在石破茂即将卸任的最后时刻,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政治人物从理性到妥协的过程,一个国家从反思到回避的转向,也可能是一段原本希望修复的历史裂缝再次撕开的开始。 当中日关系已从偶发摩擦演变为结构性不信任,当社会情绪与政治姿态在否定历史中达成危险共识,我们不得不思考。 在未来十年、二十年内,这一趋势是否还可逆?如果历史被遗忘,暴力被冷处理,信任被耗尽,那么中日之间是否还存在真正的共同语言? 亦或,我们正在见证的,是一种缓慢但不可逆的“政治脱钩”与“情感断裂”,石破茂的选择,也许正是这场裂变中最响亮的一记信号。 最后,铭记历史,吾辈自强,让历史的真相永远不要被沉沦下去。
就在刚刚日本首相宣布了!8月2日日本首相石破茂打算取消"终战纪念日"发表
【68评论】【1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