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东巡山东,发现一户人家门上对联写着“家有万金不算富,五个儿子是绝户,横批:寡人在此”,康熙一看,火冒三丈,心想:除了自己,竟然还有人称“寡人”,也没多想,推门而入。 刚迈进门槛,就见堂屋门口坐着个老汉,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褂子,正眯着眼编竹筐。见有人闯进来,老汉吓了一跳,手里的竹篾“啪嗒”掉在地上,抬头一看,眼前这人穿着锦缎常服,虽没穿龙袍,可眉宇间的威仪藏不住,身后跟着几个精悍的随从,一看就不是寻常人。 康熙没等老汉开口,指着门外的对联沉声道:“老人家,你这对联写的是什么意思?‘家有万金’还说不算富,‘五个儿子’倒成了绝户,最可气的是这‘寡人在此’——你可知‘寡人’是谁才能称的?” 老汉这才反应过来,慌忙站起身,手在衣襟上蹭了蹭,脸上堆着憨厚的笑:“这位客官莫气,莫气,这里头有说道,听我慢慢说。” 他先指了指“家有万金不算富”:“客官您想,寻常人家说‘千金’,是不是指闺女?我家啊,恰好有十个闺女,一个千金,十个就是万金。您说说,十个丫头片子,将来个个要嫁妆,我这把老骨头,就算有万金,够不够填这窟窿?可不就是‘不算富’嘛。” 康熙愣了下,这解释倒新鲜,忍不住追问:“那‘五个儿子是绝户’又怎么说?有五个儿子,怎么会是绝户?” 老汉叹了口气,又笑了:“客官您再琢磨,这五个儿子,不是我亲生的,是我五个女婿。您想啊,女婿是别人家的儿,虽说是半个儿,可终究不跟我姓。我自己没生儿子,将来百年之后,这院子里没我家的根,可不就是‘绝户’嘛。” 随从们听着,都忍不住笑了。康熙脸上的怒气也消了大半,目光落在横批上:“那‘寡人在此’呢?” 老汉这下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不瞒客官说,孩子们都大了,闺女嫁的嫁,女婿各回各家,家里就剩我一个老头子守着这院子。白天还好,夜里静悄悄的,可不就是‘寡人’一个嘛。这词儿是从说书先生那儿听来的,不知道犯了忌讳,让客官您笑话了。” 说到这儿,老汉忽然像是想起什么,一拍大腿:“哎哟,看我这脑子,客官您别站着,快屋里坐,我给您倒碗水。” 康熙这才彻底消了气,不仅不恼,反倒觉得这老汉有意思,脑子活络,说话实在。他摆摆手:“不用忙活,老人家,你这对联写得巧,是你自己想的?” “哪能啊,”老汉咧着嘴笑,“是村里教书先生帮我写的,他说我家这情况特殊,写出来让大伙儿乐乐。没想到惹客官您动气了,是我不对,我这就去撕了。” “别撕。”康熙拦住他,“写得好,接地气,透着实在。”他打量着这院子,虽然简陋,可收拾得干净,墙角还种着几畦青菜,透着股烟火气。“你这日子过得虽不富裕,可儿女双全,也是福气。” 老汉笑得更欢了:“客官说得是,孩子们都孝顺,闺女们常回来看我,女婿们也常送些米粮,我啊,知足。” 康熙点点头,从随从手里拿过一锭银子,递过去:“这点银子,你拿着,给孩子们添点东西。你这对联,我记下了,是个好兆头。” 老汉哪敢接,一个劲儿摆手:“客官您能不怪罪我就好,银子可不能要。” 康熙把银子塞到他手里:“拿着吧,就当我买你这副对联的巧思了。”说完,带着随从转身出门,走的时候还回头看了眼那对联,嘴角带着笑意。 随从们一路都在说这老汉的机智,康熙也感慨:“民间藏着不少聪明人啊,这对联看似荒唐,细想却全是生活的理儿。有时候咱们坐在宫里,哪能知道老百姓这些乐子和难处。出来走走,才能听到真声响。” 后来,当地官员听说这事,吓出一身冷汗,赶紧去给老汉赔罪,还想给些赏赐,老汉都谢绝了,只说:“那位客官是个好人,没怪我瞎用词儿就好。” 这事儿慢慢传开,成了当地的一段趣谈。人们都说,康熙爷不仅威严,还通情理,知道老百姓的难处,也懂老百姓的乐呵。而那副对联,也没人再觉得是犯忌讳,反倒成了一段佳话,告诉人们:日子里的学问,往往藏在最朴实的烟火气里。 出处:本文为原创历史故事
康熙东巡山东,发现一户人家门上对联写着“家有万金不算富,五个儿子是绝户,横批:寡
历史趣闻社
2025-08-04 00:04: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