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怒发冲冠,派两艘核潜艇逼近俄罗斯,美俄会开战吗? 特朗普最近火气大得出奇。

半暖半夏微光 2025-08-03 12:25:44

特朗普怒发冲冠,派两艘核潜艇逼近俄罗斯,美俄会开战吗? 特朗普最近火气大得出奇。就业数据一公布,股市应声下跌,他怪罪拜登留下的劳工统计局局长;国内气氛压得他透不过气,外部就挑了老对手开刀。两艘美军核潜艇,他亲自在社交媒体高调宣布“逼近俄罗斯”,仿佛冷战电影重映。 可这场表演的目标观众不是克里姆林宫,而是美国民众。特朗普竞选时拍胸脯承诺:“24小时叫停俄乌战争。”拜登时代的战争拖累美国财政,民众厌倦替乌克兰买单。眼下他剩下的牌,不是停火协议,而是一次声势浩大的心理战。 核潜艇是一种姿态,不是战斗准备 对熟悉冷战史的人来说,这种操作并不新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苏潜艇在彼此近海互相跟踪、偶尔冒出水面秀肌肉,是惯例。真正的战略部署不会靠社交媒体预告,更不会只派两艘孤零零的核潜艇。 特朗普喜欢的是镜头语言——让美国民众感觉他在用硬实力逼俄罗斯退让,最好梅德韦杰夫在网上回几句狠话,配合他造势。现实里,美军潜艇哪怕真进逼俄罗斯近海,也早在俄方反潜网监视下。核对峙的红线不是推特点赞能左右的。 俄罗斯沉默,是因为看透了表演 梅德韦杰夫只回了几句:俄罗斯仍保有苏联时期的终极核反击能力。没有额外动作,没有临时喊话,就连官方新闻发布都懒得开。这种冷处理本身就是态度——克里姆林宫没把这场潜艇秀当作战略威胁。 俄罗斯很清楚,美国总统能指挥潜艇移动,却不意味着能随意按下发射键。美国内部的制衡足够牢固,没人会为了一次社交媒体情绪把世界推向核灾难。 更重要的是,俄方看得更远。现在的战略重点在乌克兰战场和欧洲能源棋局上,而不是去和美军玩一场不可控的硬碰硬。特朗普的“十天通牒”已经说明问题——他真正急的是自己的政治时钟,而不是俄军的前线节奏。 乌克兰是最大输家 和美国的情绪外交相比,乌克兰在战场上实打实流血。最近几天,乌军袭击了俄境内的石油设施和电子厂,试图配合美方展示强硬。问题是,战术骚扰不能改变战略颓势。 顿巴斯和第聂伯河沿岸的防线还在被压缩,后勤线频频被切断。帕夫洛格勒枢纽被炸瘫后,备用线路也被无人机盯上。前线士兵自己在短视频里调侃:“炮弹比圣诞礼物还难等。”这种声音,比任何外交辞令都真实。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潜艇哪怕真潜进巴伦支海,也救不了乌克兰的补给线。基辅喊“绝不让步”,可财政部已经开始为缺口印钞,格里夫纳继续贬值。战争成本,最终压在乌克兰自己身上。 核威慑的光环正在褪色 这次潜艇风波暴露的,是核威慑在大国博弈中的心理属性。冷战时期的核按钮,让世界随时悬在危机边缘;而今天,大国更看重经济、能源、科技这些慢性消耗的手段。 特朗普的核潜艇表演,本质是为国内民众制造存在感。俄罗斯的冷对,既是不想被带节奏,也是对战略现实的把握:真正决定胜负的,是谁能熬过这场长期消耗,而不是谁先亮出核潜艇坐标。 美国信誉的慢性消耗 这场风波,对美国的长期信誉未必是加分。盟友看到的,是一个靠情绪发通牒的总统;对手看到的,是一场可以无视的表演。久而久之,美国的战略威慑感会被稀释,尤其在欧洲前线和中东战场,没人再把特朗普的红线当真。 如果俄罗斯真想还手,也不必开火。只要公开美军潜艇位置,让全球媒体看到这场表演是虚张声势,特朗普的脸面就够挂不住。心理战有时候比导弹更狠。 从全局看,这次潜艇风波更像是一面镜子:美国焦躁、俄罗斯冷静、乌克兰孤立。距离开战还远,但距离美国威慑力被看穿,又近了一步。 参考资料: 《特朗普称美核潜艇逼近俄罗斯,俄方反应冷淡》环球时报 《乌克兰袭击俄境多处目标,俄乌战事胶着》央视新闻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半暖半夏微光

半暖半夏微光

半暖半夏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