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倒在泥水和血迹里,左眼被炸飞,胸口被美军的皮靴狠狠踩了一下,她咬着牙不动,拼命装死。这是1952年5月,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最惨烈的一刻,16岁的志愿军小护士张道华,带着一队伤员突围,陷入敌军封锁线深处。 冰冷的雨水冲刷着朝鲜的山谷,泥浆和血水糊满了她年轻的脸庞。左眼及周围区域被弹片击中,瞬间陷入黑暗。 她才16岁啊,几天前还在战地医院照顾伤员,念着保尔·柯察金的故事鼓舞士气,此刻却倒在冰冷的血泊泥泞中,生死一线。 美军的皮靴重重碾过她胸口,枪托狠狠砸在后背,剧痛几乎让她窒息,屏住呼吸,纹丝不动,是这个小姑娘唯一能选择的武器。 五天前,180师被敌军优势兵力重重围困。师医院院长将分散的伤员托付给数十名医护人员时,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带他们冲出去!” 张道华分到了七名重伤员:昏迷不醒的、断臂的、无法行走的、头部重伤的……她毫不犹豫地背起最重的那位昏迷战士,瘦小的身躯被压得摇摇晃晃。炮弹在附近炸开,泥土飞溅。 途中,院长不幸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这支小小的突围队伍,他毅然举枪自尽。张道华强忍悲痛,拖着、搀扶着伤员,在枪林弹雨中翻越山岭。子弹呼啸着擦过耳边,他们竟奇迹般地在四个小时内穿过了四道密集的火力封锁线。 短暂喘息清点人数时,发现那位腿部中弹的战士掉队了。“等我!”她毫不犹豫地转身冲回那片死亡地带。找到受伤战友的那一刻,一声闷响,剧烈的冲击将她掀翻在泥地里。 受伤的战士哭着要背她走,她摸索着扯下身上仅存的急救包塞过去,声音虚弱却异常坚定:“快走!带其他人活下去!”她怀里只剩下三颗手榴弹,留给自己那颗的引线,早已悄悄套在了手指上。 雨声里夹杂着美军士兵模糊的交谈声。她抓过一把烂泥糊在脸上,僵硬地躺着。皮靴踹在肋骨的剧痛,枪托砸在身上的闷响,她都死死忍住,没有一丝呻吟。 直到敌人骂骂咧咧地走远,她才开始用尽全身力气,朝着大概的北方,一寸一寸地爬。眼睛看不见了,耳朵却变得异常敏锐,炮声在左边就往右边挪,汽车引擎声靠近就滚进路旁的沟渠。鲜血混着雨水在身后蜿蜒,又被无情的暴雨冲刷干净。 不知爬了多久,也许是两天,也许是三天。就在意志即将涣散的边缘,几句熟悉的中国话隐约传来。“战友……救救我……”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喊出这句话,她便彻底失去了知觉。 当180师军务科长张杰背起这团几乎不成人形的血肉时,内心受到巨大震撼:这个瘦小的姑娘,是怎样拖着如此残破的身躯,在敌后爬行了十几里路的? 张道华奇迹生还的事迹传回志愿军总部,彭德怀司令员激动地拍案而起:“必须记一等功!”消息传开,全军为之振奋,她成为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个人一等功的女战士。 回国后,毛主席紧握着她的手,连声称赞:“好样的,真是好样的!”陈毅元帅也动情地说:“四川娃儿,给家乡人民争了大光!” 荣誉没有让她停下脚步。在四川荣军院休养期间,她带头创办工厂,刻苦学习按摩技术。“眼睛没了,我还有这双手!”她总是这样鼓励自己和身边的伤残战友。 当她用学会的推拿技艺为他人缓解病痛时,那爽朗的笑容比当年更加灿烂。她嫁给了敬佩她坚韧品格的青年李亚龙。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时,她常常感慨:“能活下来,能看到今天,就是最大的福气!” 1995年,《成都晚报》刊发特稿《谁救了张道华》,这段尘封的往事才被更多人所知。当年带队搜寻她的180师政治部主任王一民得知报道后,只是谦逊地摆摆手:“换了任何一个志愿军战士,都会这么做的!” 张道华晚年一直积极参与公益活动,担任四川省残联副主席,用实际行动继续发光发热,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曲顽强不屈的赞歌。 那个在血泊泥泞中装死求生的16岁少女,用一生的坚韧与奉献,诠释了何谓真正的英雄。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本文史实参考《解放军报》相关报道及《成都晚报》特稿《谁救了张道华》
她倒在泥水和血迹里,左眼被炸飞,胸口被美军的皮靴狠狠踩了一下,她咬着牙不动,拼命
帝王心术
2025-08-03 05:51:47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