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刘伯承准备二次设伏七亘村,王近山一听,瞪大眼睛问道:“还在这里设伏?日军就没长脑袋?”一旁的叶成焕,也惊讶问道:“日军前几天才在这里挨了打,还会再挨一次?这不可能吧!”陈赓听了,也没有表态,显然他心中也有疑虑。 同一个地方打两次伏击?这违背了”兵不厌诈”的基本原则。当刘伯承提出这个看似疯狂的想法时,连身经百战的王近山都瞪大了眼睛。日军真的会再次中招吗?这场看似不可能的战斗,究竟是军事天才的神来之笔,还是冒险主义的赌博? 1937年10月25日,时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获悉日军二十师团的迂回部队向平定县城开进,其运送军械弹药粮草的辎重部队约千余人在测鱼镇宿营。第一次伏击战打得相当漂亮,至11时左右,日军除一部逃回外,其余300余名均被我军歼灭,损失骡马、骆驼300余匹及全部军用物资,我军仅伤亡10余人。 胜利的消息传来,大家都很兴奋。可就在这时候,刘伯承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再次在七亘村设伏。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古人说”兵不厌诈”,但也说”兵不得复”,意思就是用兵之道贵在变化,不能在同一个地方重复使用同样的战术。 王近山当时就懵了。这个15岁就参加红军,在战斗中与敌军共同滚下悬崖还能生还的”王疯子”,见过各种各样的战斗,但像这样的决定还真是头一回听说。叶成焕也觉得不可思议,这位年仅24岁的团长虽然年轻,但在鄂豫皖苏区和川陕苏区的历练让他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他清楚地知道这种做法有多么违背常理。 就连老资格的陈赓都没吭声。这位黄埔军校第一期的高材生,参加过南昌起义,在中央特科工作过,见识过各种复杂的斗争形势,但面对刘伯承这个决定,他也拿不准主意。 刘伯承为什么敢这么做?刘伯承分析战场态势和日军企图后认为,“日军用兵教条,屡胜之后非常骄横,不会在意七亘村的失败,且日军前方弹药粮草告急,而由测鱼镇至平定方向无其他可绕行道路,日军必再次通过七亘村运送物资”。 这个判断确实有道理。日军进入中国后,接连取得胜利,骄横得很。刘伯承根据日军的特点分析得出:日军进入中国之后很骄横,骨子里有一股扭劲。他们压根不会想到八路军敢在同一个地方再打一次伏击。 更重要的是地理因素。七亘村位于平定、昔阳、井陉3县交界地带,四面环山、沟壑纵横、峡谷陡峭、道路奇险,山路宽不足2米,路南地形大部分为高约10米的土坡,路北是几十米深的山沟。日军要想给前方运送补给,这里确实是必经之路,没有别的选择。 事实证明刘伯承的判断是对的。28日上午,日军辎重部队果然循原路而来,以100余骑兵和300余步兵掩护辎重西进。这一次日军确实有了防备,警戒搜索比较严密,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八路军还在这里等着他们。 当进入七亘村时,又被歼100余人。虽然这次的战果没有第一次那么大,但依然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英国军事家将其列为世界十大经典战术之一,足见这场战斗在军事史上的地位。 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听说八路军要在七亘村伏击装备精良、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非常怀疑。但战斗结束后,卫立煌亲自点验过目,对刘伯承率领八路军战士对日军作战取得的辉煌战绩,敬佩不已,称七亘村伏击战是大胆巧妙用兵的奇迹。 这场战斗的意义远不止歼灭了几百个日军。它向全国人民证明了,装备精良的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的,关键是要用正确的战术。日本的报纸惊呼”由中国人称为神机军师刘伯承指挥的这场伏击战,是支那一流的游击战术”。 七亘村伏击战后来被军事学院列为经典战例,专门研究。有军事学者归纳了这次战斗所体现出的三个突出的特点:第一,从战略全局研判战场走势,详细掌握日军情况,判断准确,料事如神。刘伯承能够准确判断出日军的心理和行动,这需要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深刻了解。 七亘村伏击战很快在附近一带传开,孔氏村、北泉村、南泉村合作买了一头大肥猪送给386庆祝胜利。老百姓用最朴素的方式表达对八路军的支持,这种军民鱼水情也是我军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王近山、叶成焕、陈赓这些年轻的指挥员,通过这次战斗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有时候,打破常规反而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打破常规必须建立在对战场形势准确判断的基础上,绝不是盲目冒险。 刘伯承的”重叠设伏”究竟是神来之笔还是险中求胜?你觉得在现代战争中,这种违背常规的战术还能奏效吗?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对这场经典战役的看法,一起探讨军事史上那些出人意料的精彩瞬间!
抗战中,刘伯承准备二次设伏七亘村,王近山一听,瞪大眼睛问道:“还在这里设伏?日军
熹然说历史
2025-08-03 00:16:32
0
阅读: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