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39年,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去开会,萧克对他说:“配枪不错。”高志远把手枪交给萧克,谁知萧克却下令:“抓起来,杀了!” 1939年春天,平西挺进军司令部里的一场会,气氛本该是融洽的,冀东抗日联军总司令高志远应邀前来,他大大方方地走进来,丝毫没想过自己此行会有什么危险。 司令员萧克的目光,落在了他腰间那把精致的配枪上,随口一句:“你这枪不错。”高志远以为是司令欣赏自己的战利品,便笑着答道:“战场上缴获的。”说着,还主动解下枪,恭敬地递了过去。 谁知,手枪刚一离手,萧克脸色陡变,一句冰冷的命令砸了下来:“抓起来,杀了!”高志远当场愣住,他到死前的一刻,恐怕都没想明白,自己一个散尽家财、浴血抗日的英雄,怎么就成了自己人眼里的死囚。 这出悲剧,要从高志远这个人说起,他原名高翔云,是个地地道道的富家子弟,却偏偏不爱享受,从小就崇拜岳飞、戚继光。 日本人打进来后,他更是坐不住了,觉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话就是对他说的,于是,他变卖家产,拉起了一支抗日义勇军。 枪法准,懂战术,尤其擅长游击战,高志远带着这支队伍在冀东打得有声有色,1937年,他组织的冀东大暴动,队伍一度发展到五万多人,收复了好几座县城,成了日军的眼中钉。 然而,由于声势浩大也引来了日军的疯狂反扑,面对装备精良的数万日军,高志远的队伍虽然人多,武器却跟不上,到1938年底,五万大军被打得只剩下两千多人。 高志远心如刀割,只能带着残部撤到平西,与宋时轮、邓华的部队会合,可以说,从抗战爆发以来,高志远有功劳、有决心,锄过奸,也流过血,是个不折不扣的抗日汉子。 可问题恰恰出在了平西,1939年2月,萧克也来到这里,组建冀热辽挺进军,担任司令,当时平西聚集了宋时轮、邓华、高志远等好几支部队,兵力近万,正是大干一场的好时候,偏偏在这时,萧克和高志远在战略上闹掰了。 高志远和他手下那两千多号人,都是冀东本地人,心里头唯一的念想,就是休整好了赶紧打回老家去,在高志远看来,这天经地义,但萧克坚决反对,他认为冀东日军力量太强,现在回去就是送死,应该留在平西保存实力,再图发展。 两人为此争得面红耳赤,谁也说服不了谁,一来二去,萧克开始怀疑高志远坚持回冀东是别有用心,想脱离八路军的领导单干,而高志远呢,也因为这事对上级产生了不信任,心里确实动过带部队离开的念头。 这件事本身不假,但高志远的目的不是投敌,而是想从吴佩孚那里搞点军费和物资,好支撑部队打回冀东,一个连家都捐了去抗日的人,怎么可能转头去当汉奸? 然而,萧克本来就对高志远满腹狐疑,一听到他跟“汉奸”吴佩孚有联系,便立刻认定了高志远要叛变,杀心,就这么定下来了。 于是,便有了开头那一幕,高志远被抓后,萧克立刻召开“公审大会”,打算就地正法,宋时轮、邓华等将领急了,全都站出来求情。 他们说,高志远抗日有大功,他带来的几千部下还在军中看着,这么草率地杀掉,影响不好,就算他真有问题,也该押送到延安,由中央仔细审查后再做定夺。 但萧克听不进任何劝告,据说,当时在场的李运昌也力主杀掉高志远,理由是高能力太强,一旦放虎归山,后患无穷,最终,萧克一意孤行,下令枪决。 就这样,32岁的高志远,没死在日军的枪林弹雨里,却倒在了自己人的枪口下。 高志远一死,挺进军立刻人心惶惶,他带来的几千名冀东子弟兵,眼看总司令被杀,生怕自己也遭清洗,纷纷离队,挺进军实力锐减。 不久后,宋时轮被调离,邓华也另有任用,这支本该大有可为的部队元气大伤,再也没能完成挺进冀热辽的战略任务,番号最终在1942年被撤销,萧克本人也因为这次错杀,从司令员降为副职。
[微风]1939年,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去开会,萧克对他说:“配枪不错。”高志远
史迹萌报屋
2025-08-02 00:13: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