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的不行来硬的,开始明抢了!非洲国家尼日尔赶走三名中石油高管,吊销中资酒店执照,

流水梦寒月影 2025-08-01 14:01:39

软的不行来硬的,开始明抢了!非洲国家尼日尔赶走三名中石油高管,吊销中资酒店执照,查封合资炼油厂账户,忘恩负义、鼠目寸光之举必定自食苦果。 2025年3月13日,尼日尔军政府突然对中资企业下黑手,给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津德尔炼油厂和西非石油管道公司的三名中国高管发了驱逐令,限48小时离境,还查封了炼油厂的银行账户,连中资阳光国际酒店的营业执照都吊销了,理由是所谓的“薪资不公”“管理岗位外籍化”和4亿美元贷款纠纷。 说起中尼合作,那可是实打实的双赢。2003年,西方石油公司觉得尼日尔勘探风险大、利润薄,拍拍屁股走了,是中石油带着技术和资金来了。这20多年,中石油在尼日尔投资了毕尔玛油田、阿加德姆油田、尼日尔-贝宁原油外输管道、津德尔炼油厂等项目,累计投了46亿美元。 2008年签的《阿加德姆上下游一体化项目协议》,光这一个项目就投了50亿美元,把油田开发、炼油厂和输油管道都建起来了。到2024年,尼日尔90%的石油出口都靠这条管道。 中石油在尼日尔交的税,一度占了人家国库的八分之一,相关产业的年产值占尼日尔GDP的10%。尼日尔能从石油进口国变成出口国,中企可是出了大力的。 可尼日尔军政府上台后,画风就变了。2023年政变后,新政府打着“资源主权觉醒”的旗号,开始对中企开刀。先是要求把原油分成比例从15%提高到30%,接着又以“税务稽查”名义向津德尔炼油厂追缴1.3亿美元。 2024年3月,尼日尔军政府跟中石油签了4亿美元的预付款贷款协议,说是用于原油出口,结果一年后到期了,不仅不还钱,还反过来咬中方一口,说外籍高管薪资太高、拒绝本地化采购,想逼中方免债。 这次驱逐事件的导火索,表面上是薪资差距。尼日尔军政府说,中国籍员工月薪8678美元,本地同岗位才1200美元,差距太大。这话乍一听挺有道理,可仔细一琢磨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尼日尔是全球最穷的国家之一,普通人月收入也就几十美元,中企给本地员工开1200美元已经算高薪了。再说中国员工背井离乡到撒哈拉沙漠里干活,高温、风沙、极端组织袭击这些风险都得算进去,薪资里包含海外津贴、高危作业补贴,综合下来高一些很正常。 管理岗位大多由中国员工担任,也不是中方故意排挤本地人,实在是尼日尔当地缺乏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中企这些年也在搞本地化培训,可这是个慢功夫,不是说变就能变的。 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尼日尔军政府的资金短缺和资源民族主义作祟。军政府上台后,经济治理一团糟,想通过行政手段要挟中企给钱。4亿美元贷款还不上,就想赖账,还拿薪资问题当幌子。 这种做法跟明抢没啥两样。更过分的是,他们一边驱赶中企高管,一边还要求中企提高本地员工待遇,这不是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吗? 对中企来说,这次事件损失可不小。津德尔炼油厂被查封账户,生产经营直接停摆。这家炼油厂是尼日尔第一座现代化炼油厂,年产能100万吨,不仅满足尼日尔国内需求,还能外销到尼日利亚、马里、布基纳法索等国家。 炼油厂一停,尼日尔国内马上出现燃油短缺,首都尼亚美黑市油价三天暴涨三倍,老百姓怨声载道。中资酒店被吊销执照,也影响了中企员工的正常生活和商务活动。 中国这边当然不会坐视不管。事件发生后,中方通过外交高层渠道跟尼日尔交涉,要求他们遵守国际规则,归还资产、赔偿损失。还依据《中非投资保护协定》,准备向国际仲裁机构提起诉讼。 在经济上,中方暂停了尼日尔-贝宁原油管道项目,这可是个40亿美元的大项目,直接给尼日尔的经济命脉来了个急刹车。同时,中方还推动非盟等组织对尼日尔施加压力,让他们认识到错误。 国际社会对尼日尔的做法也不感冒。法国在尼日尔有铀矿利益,之前也被尼日尔军政府折腾过,他们驱逐法国大使、国有化法国铀矿公司,现在又对中国下手,这种做法让其他国家对在尼日尔投资也心生疑虑。 俄罗斯虽然跟尼日尔走得近,但也不会为了尼日尔得罪中国这个重要合作伙伴。美国、欧盟等西方国家虽然平时跟中国不对付,但在这件事上也觉得尼日尔做得太过分,担心这种行为会破坏国际投资秩序。 现在尼日尔也尝到苦头了。燃油短缺、经济停滞,国内民怨沸腾。军政府这才有点慌了,开始放风说愿意跟中方谈。但中方这次态度很坚决,必须让尼日尔拿出诚意来,把该还的钱还了,把查封的资产解封,给中企一个合理的交代。 这件事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国际合作得讲诚信,不能想一出是一出。中企走出去是为了互利共赢,不是来当冤大头的。谁要是敢动歪心思,中国有的是办法让他们付出代价。尼日尔这次的行为,就是个反面教材,希望其他国家能引以为戒,别干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蠢事。

0 阅读:42
流水梦寒月影

流水梦寒月影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