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说:“毛、刘、周、朱、陈、林、邓,除了毛主席的后六位,还有各位老帅等其他人,我叶剑英也算一个,从一定意义上讲,哪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让我们从心底佩服一个人不容易。但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大家逐渐认识了毛主席。别人也都当过头、掌过舵,但都不行。只有毛主席,把我们这些人拢起来,干成了建立新中国并开始建设社会主义这件大事情。” 叶剑英1897年出生在广东梅县一个乡村,少年时就接触进步思想,1916年考进云南讲武堂学军事,毕业后追随孙中山,投身护法运动。1920年他任粤军军官,参与北伐准备,1922年护卫孙中山脱险,反击叛军。1924年到黄埔军校教兵器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1927年加入共产党,策应南昌起义,组织广州起义。土地革命期,任红军总参谋长,办红军学校培养人才。抗日时,任八路军参谋长,协调军务。解放战争,任解放军参谋长,推动军队建设。新中国后,任军委副主席,参与国防决策,直到1986年逝世。刘少奇1898年生于湖南宁乡,幼年劳作,后求学长沙。1920年搞劳动运动,1921年入党,1922年领安源罢工。 1931年任全国总工会副主席,1934年长征到陕北,任北方局书记。抗日,任中原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开辟阵地。解放战争,任中央工委书记,处理党内事务。新中国后,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推动立法,1969年逝世。周恩来1898年生江苏淮安,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入党,1924年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教育学员。1927年领南昌起义,1931年到苏区,任中央局书记。长征任军委副主席,抗日任南方局书记,在重庆谈判。解放战争,任军委副主席,指挥部署。新中国后,任总理,管政务外交,1976年逝世。这些人早年经历各异,但都通过实际斗争积累经验,为革命打下基础。 朱德1886年生四川仪陇,贫苦出身,1909年进云南讲武堂,参加辛亥革命。1922年留学德国,接触共产主义。1927年入党,领南昌起义,任总指挥。1928年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军长。1934年长征,任红军总司令。抗日,任八路军总司令。解放战争,任解放军总司令,统筹行动。新中国后,任军委副主席,指导军队现代化,1976年逝世。陈毅1901年生四川乐至,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入党。1927年参加南昌和广州起义。1928年上井冈山,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1934年留南方游击。抗日,任新四军军长,反击日军。解放战争,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后,任副总理和外交部长,促进国际关系,1972年逝世。 林总1907年生湖北黄冈,1925年进黄埔军校。1927年入党,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上井冈山,任军团长。抗日,任一一五师师长,指挥平型关战役。解放战争,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领辽沈和平津战役。新中国后,任军委副主席,参与国防,1971年逝世。邓公1904年生四川广安,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4年入党。1927年任中央秘书处主任。1931年到苏区,任县委书记。1934年长征,任军委秘书长。抗日,任一二九师政委,建根据地。解放战争,任中原野战军政委,指挥淮海战役。新中国后,任副总理,主管事务,1997年逝世。这些领导人在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各自贡献突出,却需统一领导才能合力。 叶剑英的话点出这些革命者个性强,能力出众,难完全服从一人,但通过长期斗争逐步认同毛泽东的领导,凝聚力量完成大业。长征中,红军会师后面临分裂,叶剑英任右路军参谋长,发现张国焘意图,及时报告毛泽东,促中央红军北上,避免内耗。这举动维护了红军核心,推动长征胜利。抗日爆发,国内有速胜和亡国论,毛泽东写《论持久战》,分析三阶段,指导持久作战。刘少奇、周恩来认同,朱德指挥八路军,陈毅领新四军,林总设伏平型关,邓公建根据地。 这些行动验证论断,大家统一思路。解放战争,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发电林总取锦州,歼敌47万;指示陈毅、邓公围黄百韬;下令围傅作义促和平。周恩来、朱德协调,叶剑英保障后方。部队执行到位,消灭国民党主力。通过这些过程,毛泽东的战略判断赢得信任,把有主见的人团结起来,从乡村根据地扩展全国,建立新中国,开始社会主义建设。这凝聚力源于实际成效,让大家在实践中认可。 这些领导人在革命中逐步认识毛泽东的独特作用,他把大家拢住,干成大事。别人掌舵时不行,是因为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不足。毛泽东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建井冈山根据地,发动土地革命,依靠农民。这路径抓住了中国国情,发展根据地成燎原势。长征遵义会议确立领导,指挥行动脱险。抗日《论持久战》坚定信心,经历防御、相持、反攻,取得胜利。大家从迷茫到认识,通过斗争体会他的正确,合力推翻旧政权,开启新征程。
蒋介石设下圈套,连周总理都中计,只有毛主席保持清醒,成功破解“1936年1月的
【1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