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100年也造不出来,我们开天价他们也只能乖乖购买!”1993年,由于技术原因,中国花费了3.8亿美元从欧美购买了一台燃气轮机。可是,短短25年后,中国成功打破了欧美长达70年的垄断,成功制造出了燃气轮机的一级静叶。 “你们连合格的钢材都炼不出来,还想造燃气轮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谈判代表轻蔑地推开合同不屑地说道。1993年,北京某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室内,空气凝固得几乎能拧出水来。中方谈判团队攥紧了拳头,却不得不接受3.8亿美元的天价。 3.8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上海地铁一号线总投资的76%。更屈辱的是合同附加条款:禁止中国工程师接触核心部件,连日常维护都必须由德方操作。 谁也想不到,25年后,中国自主研发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一级静叶通过验收,耐温性能比西门子同类产品高出100℃。当年那位傲慢的德国代表,如今正以每片30万美元的价格,求购中国制造的涡轮叶片。 1993年的谈判,彻底暴露了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上的软肋。燃气轮机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核心部件涡轮叶片要在1600℃高温、15000转/分钟的极端环境下工作数万小时。当时全球仅美、德、日、意四国掌握全套技术,中国连合格的耐高温合金都依赖进口。 转机出现在2008年。国家启动两机专项,集中20多家科研院所、50余位院士联合攻关。最艰难的是材料突破,欧美采用镍基单晶合金,配方绝对保密。中国团队另辟蹊径,从航空发动机技术切入,创新性研发出陶瓷基复合材料。 2018年12月,首件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一级静叶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验,震动国际能源界。更令西方震惊的是中国速度。西门子研发同类叶片用了15年,中国仅用5年就实现超越。 2023年,俄罗斯主动采购中国50兆瓦燃气轮机,价格仅为欧美产品的五分之一。曾经卡脖子的技术,如今反成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 这场逆袭背后,是几代中国工程师的坚守。有人三十年如一日泡在实验室,有人为测试叶片强度连续工作72小时晕倒在车间。正如验收现场那位白发老技工所说:“我们这代人,就是要亲手把卡脖子的手,一根根掰开。”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就是国力竞争。中国燃气轮机从天价求购到反向输出的历程证明,核心技术无法靠购买获取,也不能靠乞求得到,唯有依靠自身力量、自主研发,才有可能打破技术封锁的壁垒。当下,我们站在全新的发展起点上,不仅要牢记往昔遭受的困境与挫折,从中汲取教训,更要始终保持创新的激情与勇气。 信息来源: 科技日报|2018.12.26《中国自主铸成重型燃机大尺寸一级静叶》 观察者网|2018.12.26《中国重型燃机核心部件获重大突破 打破国外封锁》 文|何夕 编辑|南风意史
重大突破!中国钍基熔盐堆首发,能把电价打“骨折”吗? 中国在甘肃荒漠深处的钍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