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看了,他已经死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一位父亲背着高大的儿子,徒步25公里回家。路上有医生想帮忙救治,父亲却无力地摇头…… “不用看了,他已经死了。” 说出这句话的人,得多伤心啊! 老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然而,我们总是相识后又离别。 这或许就是人生给我们上的一堂课。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无数人都丧身在这片废墟之中。 2008年5月15日的凌晨五点,天刚亮的时候,水磨镇村民程林祥和妻子刘志珍已经踩着残垣断壁出发了。 他们腰上缠着白色麻绳,怀里揣着套崭新的校服,此行的目的地是25公里外已成一片废墟的映秀中学。 他们为什么要去这里呢? 因为,那里正是他们儿子程磊生命最后停留的地方。 三天前,发生地震的瞬间,这对正在田里除草的夫妻连滚带爬的冲回家。 当确认小儿子和老人无恙后,十七岁的大儿子程磊却不见了踪影。 夫妻俩急得团团转,开始拨打孩子学校的电话。 然而,映秀中学的电话永远忙音。 当镇上传来消息说那里的教学楼全塌了时,那一夜,刘志珍失手摔了碗碟,程林祥在院里抽完了半包皱巴巴的香烟。 他们沉默了一晚,或许早已哭干了眼泪。 黎明时分他们踏上了寻子路。 在崩裂的山路上,余震不时得震落碎石。 经过四小时跋涉,映秀中学的惨状让两人腿脚发软。 曾经五层教学楼如今碎成水泥饼,穿着橙衣的救援队正在钢筋堆里刨挖。 夫妻俩发疯似的扒开瓦砾喊着“磊磊”,嘶吼声混在众多寻亲家长的哭喊里,很快被机械轰鸣吞没。 转机出现在穿蓝校服的学生口中,“程磊当时在预习功课。” 这句话像冰锥扎进心脏。 他们记起两天前的星期天,儿子捏着父亲开线的衣领承诺:“高考完打工给您买新衬衫。” 此刻那块预习功课的水泥板下,埋着未兑现的诺言。 当他们接着掀开碎石,找寻儿子的时候,这一次他们准备了麻绳和衣服。 当掀开最后一块预制板,程磊蜷曲的身体安静的像睡着了一样。 一旁的母亲刘志珍抖开蓝白校服,在尘埃里给儿子换上干净衣衫,丈夫用衣袖擦净少年脸上的灰土。 救援队员扛着担架过来帮忙时,程林祥突然蹲身把儿子驮上后背。 那个十七岁的少年个头超出了一米七,父亲踉跄两步才站稳。 回家之路成了最艰难的仪式。 瘦小的程林祥躬身如虾米,一步一步的走下陡峭山崖。 然而,每一步都很艰辛,途中不断有余震滚落的石块砸在脚边。 当穿迷彩服的救援官兵追上来询问是否需要救治时,程林祥盯着前路只轻声说了句“不用看了,他已经死了。” 妻子把打湿的手帕按在他磨破的肩头时,液体正顺着破皮处往下淌,分不清是血还是汗。 当八小时跋涉将尽时,水磨镇的灯光隐约浮现。 留守的村民默默举着手电筒站成两列,光束照亮了最后三百米归途。 卸下儿子的瞬间,程林祥瘫跪在晒谷场上。 他久久看着少年的面庞,没有呼天抢地,只有夜风吹动少年衣角发出的细微声响。 三年后的清明,程家坟茔旁多了个叫“天乐”的幼儿。 或许,有了这第三个儿子,程家才慢慢的从阴影中走出。 当小家伙将野花放在哥哥碑前时,刘志珍对着青石碑说:“爷爷去年走了,正好可以陪你。” 程林祥把新买的衬衫铺在坟头,这是儿子当年许诺却没来得及送出的礼物,如今父亲送给了他。 十六年光阴流过重建的汶川,被震碎的山峦早被新绿覆盖。 程家夫妻偶尔会望着县城拔起的高楼恍惚,仿佛看到当初那个说要带他们去大城市生活的少年。 山道上那个驮着尸骨前行的剪影,在时光里凝成中国人面对灾难最沉重的姿势。 纵然死神横在归途,也要把至亲带回有光的地方。 主要信源:(《有书》官方账号——“不用看了,他已经死了……”)
“不用看了,他已经死了。”2008年汶川地震中,一位父亲背着高大的儿子,徒步25
炎左吖吖
2025-07-29 09:36: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