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3岁的叶剑英元帅返回了老家广东梅县,在他祭祖扫墓时,发现母亲的坟茔已破败不堪,当村干部提议重修老夫人墓地时,叶剑英摆手说道:“就保持这样就好……” 1980年,广东梅县的阳光炽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来到了这片熟悉而陌生的土地,这一年,他八十三岁,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帅叶剑英。 这一次回乡,没有欢迎人群,也没有横幅和鼓乐,只有随行的秘书和警卫员,对于梅县人而言,这位离乡多年、在国家大事中屡立功勋的老人,终于回来了。 车队穿过县城,驶向雁洋镇,路旁新修的农田排列整齐,稻浪翻滚,孩童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追逐嬉戏,新建的学校校舍整洁,沿途的地方干部兴奋地向他汇报这些年的变化,老人却只是微微点头。 他坐在车里,望着车窗外熟悉的山川村庄,目光仿佛穿越了几十年的时光,许多画面从记忆深处浮现,儿时赤脚行走的山路、田里劳作的母亲、破屋中透风的墙缝,一一映入心头。 汽车停在虎形村后的小山包前,一行人徒步登上山坡,那里安葬着他的母亲陈秀云,草丛间露出一块半人高的墓碑,碑面已经风化,字迹模糊,只隐约可见“慈母之墓”四字。 墓包年久失修,杂草丛生,周围没有围栏,也无祭祀设施,随行的村干部面面相觑,神色尴尬,这是一位开国元帅的母亲之墓,但其简陋程度出人意料,现场气氛一时间凝重起来。 有人提议要立即组织人力对墓地进行修缮,老人在碑前久久伫立,目光深沉,神色肃穆,他俯身拂去碑面的灰尘和草叶,指尖缓慢而轻柔。 那一刻,他没有作声,只是静静凝望着这片黄土,同行者中有人注意到他微微颤抖的手,和湿润的眼角,没有言语,却仿佛回响着他内心的千言万语,最后他只是淡然地站起,轻轻挥了挥手,示意不要动。 这座墓地承载的,不仅是亲人的记忆,更是他心中一份不愿被打扰的情感,母亲陈秀云出身寒微,一生节俭,在叶剑英幼年时,一次饭后掉落的几粒米让他因嫌脏而不愿捡起。 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俯身将米粒拾起自己吃下,那晚煤油灯下,母亲缝着补丁斑驳的衣物,轻声向他讲述一粒米从播种到收割的艰辛,那是他人生中最早的一堂课,刻进骨子里,从此成为家训。 几十年后,即便身居高位,叶剑英在用餐时也从不剩饭,他常对身边人说,碗中不能留下一粒米,因为那是劳动的结晶,梅县接待他的那顿饭,原本安排了多道客家菜肴。 叶剑英见后立即要求撤下,恢复“三菜一汤”的标准,负责接待的干部只得悄然收走加菜,后来查阅当年的接待清单,这顿饭人均花费仅为一元二角。 他这种对细节的坚持,外人或许难以理解,但正是这种朴素信念,贯穿了他一生,他曾多次回乡考察,但从不搞排场。 归途中,他从中山装口袋里掏出一支老旧的钢笔,递给地委干部,说是给孩子们买书用的,这支“英雄牌”钢笔后来被拍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修缮雁洋小学,并附有当年手写的捐赠收据,字迹工整、落款清晰。 回京后,他始终未提修坟之事,直到他去世前,身边人整理遗物时,在书桌抽屉中发现了三十余封写给母亲的信,全未寄出,每封信封上都写着“母亲大人亲启”,这些信记录着他的行程、思念与汇报,却再无寄达的可能。 有人问他为何不修母亲的坟,他只是说,母亲一生最怕铺张浪费,她要的不是石碑香火,而是世间更多的母亲不再忍饥挨饿,这个答案里,藏着一个儿子对母亲最深沉的理解,也是一位共产党人最质朴的初心。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一名广东顺德男子万万没有想到,他21年前丢的钱居然在网上发现踪迹了!是捡到者自己
【5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