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时,皇宫里放出大量超过三十岁的宫女。有个才情出众的宫女嫁给了一个穷书生,婚后,宫女在丈夫房里发现一个箱子,打开一看,竟是自己的私有物品,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宫女名叫兰若,生得眉如远黛,目含秋水,在宫中时就因一手好诗闻名。虽说宫中生活衣食无忧,可那四面高耸的宫墙,就像一道道枷锁,锁住了她的青春与自由。被放出宫的那天,兰若满心都是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她随着一群宫女,像飞出牢笼的鸟儿,各自寻着新的归宿。 兰若嫁给的书生姓柳,单名一个砚字。 柳砚家就两间茅草屋,四壁漏风,却总被他扫得干干净净。 他话不多,每日天不亮就去书铺抄书换米,回来时衣襟上总沾着墨香,见了兰若,会从袖中摸出半块偷藏的麦芽糖,笑得像个孩子。 兰若倒不嫌弃这般清苦。 比起宫里步步惊心的算计,柳砚眼底的纯粹,比黄金还可贵。 成婚第三个月,兰若翻晒冬衣,在床底摸到个落满灰尘的木箱。 箱子是老松木做的,边角磨得发亮,铜锁上锈迹斑斑,像藏着许多年的故事。 她本不想动丈夫的私物,可那锁竟没扣紧,轻轻一掀就开了。 里头铺着块褪色的青布,掀开时簌簌掉着线头。 第一层是叠得整整齐齐的旧书,翻到第三本,半张泛黄的诗笺露了出来。 兰若的心猛地一跳。 那是她五年前在御花园的假山上写的,不过是随手记下“风过梅梢落,无人知此心”的闲愁,写完嫌晦气,揉了丢在石缝里。 怎么会在这里? 她指尖发颤,往下翻。 布底压着支银簪,簪头的珠花断了半颗,正是她三年前随驾去曲江池,不慎掉进护城河里的那支。 还有块绣了一半的帕子,针脚歪歪扭扭——那是她初学刺绣时的拙作,被同屋宫女笑话,赌气扔进了宫墙下的排水沟。 每一件,都带着她在深宫里的细碎痕迹,像被时光拾起的碎玉,静静躺在这穷书生的箱子里。 “这……”兰若喉头发紧,转身时撞翻了脚边的木盆。 柳砚正好推门进来,见她捧着箱子,脸“腾”地红了,手里的书卷“啪”地掉在地上。 他搓着手,耳根红得能滴出血,半晌才嗫嚅:“我……我不是故意的。” 原来柳砚早年家贫,曾在宫墙外做过杂役,专管清理护城河与宫墙下的排水沟。 那天他捞起那支断了珠花的簪子,见上面刻着个极小的“若”字,不知怎的就收在了怀里。 后来捡到那半张诗笺,字里的孤寂像针似的扎他心,他揣着去问书铺先生,才知是上好的簪花小楷。 那方帕子更巧,他见上面绣着只歪头的兔子,竟和他小时候画的一模一样。 “我不知道是谁的,”柳砚声音发哑,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是片干枯的梅花,“去年冬天,见宫墙里飘出这花瓣,想着写‘风过梅梢落’的人,许是喜欢这个。” 兰若望着他手里的梅花,忽然想起去年落雪天,自己确实在冷宫的梅树下站了半晌。 原来那些被她遗忘在宫墙里的叹息、失落与小欢喜,早被一双眼睛悄悄收藏。 她忽然笑了,眼泪却掉了下来。 柳砚慌了,伸手想擦又缩回去,最后只是笨拙地说:“以后……你的东西,我都好好收着。” 兰若把脸埋进他沾满墨香的衣襟。 这茅草屋是小,可装下了她前半生所有的漂泊,和后半生安稳的月光。 宫墙再高,锁不住缘分的风。 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碎片,终会被有心人一一拾起,拼成完整的圆。 信息来源:民间故事整理改编
少林寺前武僧总教头林清华。曾用“释正义”实名举报其师父释永信,称其不仅玩弄女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