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钱学森的老师,真正的民族脊梁,为支持祖国大西北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请你

史海沉钩 2025-07-28 09:31:36

他是钱学森的老师,真正的民族脊梁,为支持祖国大西北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请你停留片刻为我们这位中国“电机之父”,送上一束花,留下一颗爱心,为他说一句“致敬民族脊梁”吧[作揖][作揖][作揖] 他是中科院院士,交通大学电机系创建者!培养出钱学森等一代栋梁的传奇巨匠“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 1956年秋,西安交大的临时校舍里,57岁的钟兆琳正蹲在地上焊电路板。西北的风沙从破窗缝里灌进来,吹得他花白的头发乱飘,手里的焊锡条冻得发硬,他就用体温焐软了再接着焊。有人劝他:“钟先生,您是系主任,这些活让学生干就行。” 他头也不抬:“电机这东西,差一毫米都不行,我亲手做,心里才踏实。” 这年,他刚带着交通大学电机系从上海迁到西安,放弃了洋房轿车,把家安在教室旁边的小平房里,墙上挂着的电路板图纸,比全家福还显眼。 钱学森常说:“没有钟先生,就没有我后来的成就。” 1934年,钱学森还是个毛头小伙,在钟兆琳的课上总爱提“怪问题”,比如“电机转速能不能突破理论极限”。钟兆琳不仅不恼,还把自己珍藏的外文资料全借给学生,深夜在实验室陪着他做实验,煤油灯把两人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两个较劲的齿轮。有次实验失败炸坏了仪器,学校要处分钱学森,钟兆琳扛下所有责任:“是我让他大胆试的,要罚就罚我。” 后来钱学森赴美深造,钟兆琳送他一本自己写的《电机学》,扉页上写着:“学问在书里,更在祖国需要的地方。” 迁校西安后,困难比想象中多。冬天没有暖气,钟兆琳就带着学生用煤炉取暖,煤烟呛得人直咳嗽,他边咳边讲“电机绕组原理”;实验室设备不足,他把家里的收音机、电风扇全拆了,给学生当教具,妻子抱怨“家里快成废品站了”,他笑着说“这些铁疙瘩,能炼出真学问”。有个学生买不起参考书,他就把自己的讲义连夜抄了一份,钢笔水冻住了,就放在怀里暖化了再写,第二天学生拿到的讲义,字里行间还带着淡淡的体温。 60年代初,国家要搞核潜艇电机研发,钟兆琳已经60多岁,却主动请缨带队。实验室建在荒山里,吃的是掺着沙子的窝头,喝的是带着铁锈味的井水,他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高血压犯了就嚼片降压药,接着趴在图纸上算数据。有次连续熬了三天三夜,他突然栽倒在工作台前,醒来第一句话就是“那个线圈参数算出来了吗”。同事们偷偷给他煮了碗鸡蛋面,他却分给了年轻技术员:“他们熬夜多,更需要补。” 这项目后来成了我国核潜艇的核心技术,可庆功宴上,钟兆琳只字不提自己的功劳,说“都是年轻人干得好”。 他一辈子没争过名利。教育部要给他评“一级教授”,他推了,说“给年轻人吧,他们更需要鼓励”;学校分给他一套大一点的房子,他让给了新来的青年教师,说“我住惯了小房子,清净”。晚年时,他的学生有的成了院士,有的当了部长,来看他时总带些补品,他都让转送给校医院,说“给生病的学生用”。临终前,他躺在病床上,手里还攥着一张电机图纸,喃喃地说“这个线圈,再改进一下,效率能提高两个百分点”。 有人说,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心里都揣着团火。钟兆琳的火,烧在课堂上,烧在实验室里,烧在支援大西北的风沙里。他没留下什么惊天动地的豪言,只凭着“把学问做给祖国看”的念头,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电机人才,让中国的电机技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 现在的实验室里,先进设备琳琅满目,可那些设备的原理源头,都藏着钟兆琳们当年用算盘、用钢笔、用热血铺就的路。所谓“民族脊梁”,不就是这样吗?不图名,不图利,只把自己当成一块砖,砌进祖国需要的地方,任凭风雨吹打,始终立得笔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13
史海沉钩

史海沉钩

专注文献考据与历史真相,还原被遗忘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