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筹拍《繁花》时,王家卫邀请黄奕出演。黄奕问:“拍多久?”王家卫说:“不确定。”黄奕又问:“出演什么角色?”王家卫说:“不知道。”黄奕惊呆:“什么都不知道,那我去那里干嘛?”
2016年,演员黄奕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
面临着一个在旁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选择:一边是国际名导王家卫备受瞩目的电影项目《繁花》,另一边则是一部名不见经传的小成本网剧《夏末初见》。
在外界眼中,这几乎是不需要犹豫的选择,能参与王家卫的电影,是多少演员梦寐以求的机会。
然而,黄奕却做出了让许多人跌破眼镜的决定:她放弃了《繁花》,选择了《夏末初见》。
一时间,“糊涂”、“疯了”、“自毁前程”等质疑声铺天盖地。
这背后的原因,而是深陷于生活重压下的无奈与担当。
那一年,黄奕的生活仿佛被推到了悬崖边缘。
她的父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病情凶险,急需巨额医疗费用进行救治。
与此同时,她正深陷与前夫争夺女儿抚养权的法律纠纷中,心力交瘁。
多重压力如同大山般压在她肩上,让她几乎喘不过气。
在这样的境况下,艺术追求与职业规划不得不为生存现实让路。
《繁花》预计需要至少四个月的封闭拍摄时间,期间角色定位模糊,剧本细节保密,且片酬结算周期长。
而网剧《夏末初见》则提供了截然不同的条件:明确的女一号角色,相对丰厚的片酬,拍摄周期紧凑,最重要的是,片酬能够快速到账。
对于急需现金支付父亲高昂医疗费、律师费以及维持家庭基本开销的黄奕而言,《夏末初见》提供的这份“定心丸”和“救命钱”,其现实意义远大于《繁花》可能带来的长远光环。
这不是艺术与商业的权衡,而是救命钱与未来名气的残酷抉择。
做出选择后的日子,对黄奕而言是身体与精神的双重煎熬。
她开始了陀螺般的生活:白天奔波于医院,照顾病重的父亲,处理各种治疗事务,目睹父亲因化疗而大量脱发,她只能强忍心痛,细心为父亲挑选帽子遮掩,小心翼翼地维护着父亲的自尊心。
晚上则要赶往剧组拍戏,在镜头前努力呈现出角色应有的状态。
巨大的压力和疲惫让她常在收工后,独自一人在医院的车库里崩溃痛哭。
争夺女儿抚养权的官司也牵扯着她大量的精力,思念女儿却无法陪伴的愧疚感如影随形。
她几乎没有时间休息,常常连饭都顾不上吃。
生活的重担让她深刻体会到,在至亲的生命和家庭的完整面前,所谓的艺术理想和职业光环显得如此苍白。
在那些最黑暗、最艰难的时刻,一些微小的温暖支撑着她。
她曾在深夜失眠时反复观看孙俪主演的《芈月传》,看到芈月历经磨难仍坚韧不屈的情节时,仿佛从中汲取了力量,生出一股“老娘也能挺住”的狠劲。
她也记得孙俪曾对她说过类似的话:“咱们这个行业能干很久,这几年慢一点没关系。”
这种来自同行的理解和鼓励,在风言风语之外显得尤为珍贵,给了她继续前行的勇气。
2018年,经过艰难的治疗和家人的悉心照料,黄奕的父亲病情奇迹般地得到了控制,熬过了最危险的阶段。
当生活终于透进一丝光亮时,黄奕带着父亲一起观看了后来大火的电视剧《繁花》。
父亲看着屏幕,半开玩笑地问她:“闺女,要是当年你选了这戏,能演谁呢?”
黄奕没有遗憾,只是微笑着替父亲围上新买的围巾,轻声回答:“爸,重要的是现在咱俩能坐在这儿一起看剧,你还能逗孙女玩。”
那一刻的平静与相守,对她而言,远比聚光灯下的荣耀更为珍贵。
能陪伴父亲走过鬼门关,守护家庭的完整,这份在平凡中创造的奇迹,本身就是她人生中最有价值的“王炸”时刻。
然而,生活并非童话。
虽然父亲一度康复,但病魔最终还是夺走了他的生命。
2022年,父亲离世,临终前还惦记着外孙女何时再回来。
这份遗憾,成了黄奕心中永远的痛。
她错过了《繁花》,也永远失去了父亲。
但回头看,她从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她选择了扛起责任,用最快的速度赚取“救命钱”,为父亲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时间,也为自己赢得了陪伴父亲最后岁月的机会。
虽然网剧《夏末初见》播出后反响平平,但它完成了更重要的使命,支撑了一个家庭渡过难关。
它告诉我们,在生活的风暴面前,每个人都可能面临没有完美选项的困境。
所谓的“理想选择”往往只存在于旁观者的想象中。
当生存成为首要命题,当至亲的生命悬于一线,选择“来钱快”的网剧而非追求艺术高度的电影,并非糊涂或堕落,而是一个女儿、一个母亲在绝境中展现出的最朴素的担当与最深沉的爱。
黄奕用她的选择证明:在生活的重压下,能把平凡的日子扛过去,把该负的责任担起来,才是真正的本事。
这份在烟火人间里拼尽全力的坚持,远比任何一部名导的作品更能定义一个人的价值。
主要信源:(腾讯视频——黄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