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柬冲突背后存在美国的战略身影,其介入并非直接军事干预,而是通过资源布局、地缘博弈等方式施加影响。 美国介入的核心动机:稀土资源与供应链重构 美国对泰柬争议地区的稀土资源高度关注。该区域的镝、铽等稀土是新能源、军工领域的关键材料,而美国长期依赖中国稀土供应(占其进口量80%以上)。为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美国将东南亚视为重要替代来源。 - 2024年,美国国务院亚洲事务助理国务卿访柬时,明确提出愿协助柬埔寨“规范稀土开采”,并承诺提供5000万美元技术支持,实则试图通过合作获取优先采购权。 - 同时,美国与泰国签署《清洁能源伙伴关系协议》,其中隐晦提及“保障关键矿产供应安全”,为介入争议地区资源开发埋下伏笔。 介入方式:代理人支持与舆论引导 美国未直接下场,但通过“间接支持”加剧地区紧张: - 对柬方面:以“人权援助”名义向柬埔寨反对党控制的边境省份提供非致命性装备,变相增强其与柬政府博弈的筹码,而这些省份恰是稀土矿分布区。 - 对泰方面:通过美泰“金色眼镜蛇”联合军演,强化泰国军事能力,2025年演习中首次加入“边境资源安全防护”科目,针对性明显。 - 舆论层面:美国媒体将冲突归因于“柬埔寨政府的资源垄断”,呼应泰国对柬的指责,试图塑造有利于自身介入的舆论环境。 影响:放大矛盾,阻挠区域合作 美国的介入打破了泰柬原本通过东盟框架协商解决争议的节奏。例如,2025年6月东盟拟组织的泰柬边境谈判,因美国突然宣布对柬“矿产开采透明度调查”而搁置。此外,美国推动的“印太经济框架”将稀土纳入关键议题,促使泰柬两国在资源分配上更趋强硬,客观上激化了冲突。 美国是“隐性推手”而非直接主导 泰柬冲突的根源仍是领土与资源争端,但美国的战略介入为冲突注入了外部变量。其通过资源利益绑定、地缘工具运用,既想获取稀土利益,又想借机削弱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中国是柬最大投资国、泰重要贸易伙伴)。这种“一石二鸟”的布局,使得冲突更难通过区域内部机制平息,长期看可能让该地区成为大国博弈的新热点。
老挝强势加入泰柬战争!是想分享6000亿的稀土?2025年7月,老挝突然介入
【1评论】【1点赞】